施甸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为抓手,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好杨善洲精神、抗战文化、稻母之乡、高山硒谷“四张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好“杨善洲精神”品牌
作为杨善洲精神发祥地,施甸县始终把学习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永恒课题,把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共有10.3万人次各族干部群众到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开展体验教学、接受红色教育。将杨善洲精神融入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以践行初心使命为内核的杨善洲精神,打造《杨善洲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杨善洲精神的形成轨迹及启示》《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一批精品课程,组建14个宣讲团开展杨善洲精神宣讲1000余场次,受众120万人次,通过讲好杨善洲“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点滴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进一步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矢志情怀。
打好“抗战文化”品牌
1942年5月,在施甸惠通桥打响滇西抗战反击战第一枪。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施甸县编制出版了《滇西抗战时的施甸人》等系列滇西抗战丛书,制作播放了《怒江作证》等纪录片、《寻你》等MV歌曲,积极打造施甸滇西抗战陈列室、抗战江防遗址等教育基地,大力宣传施甸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修筑公路、支援抗战的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引导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不断铸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打好“稻母之乡”品牌
施甸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的政治要求,依托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所题的“云南施甸,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和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施甸全国最大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最佳繁育基地建设,推动种子和粮食安全,种好每一粒种子,守护好国家粮食安全,让各族群众放心;突出产业多元化发展,做好每一粒种子,实现好团结进步繁荣,让各族群众安心;突出社会和谐文明建设,讲好每一粒种子,让各族群众舒心,使各族群众的幸福“稻”路越走越宽。
打好“高山硒谷”品牌
施甸被命名云南省首个“全国何元海林檎地质文化乡”和“全国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施甸县着力用好这两个“国字号”金字品牌,把地质文化、特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质遗迹资源、富硒土地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在综合旅游、绿色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上发力,让资源“活”起来、群众“富”起来,确保各族群众在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