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政务要闻
施甸:二十载践行“两山”理念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8日 08:40 浏览:[] 作者:赵应新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念20周年。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阐发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20年来,“两山”理念在中华大地焕发生机与活力,也成为施甸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遵循。

 作为杨善洲精神的发源地,施甸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切实扛起“扩绿、兴绿、护绿”责任,“园林城市”“绿美乡村”“森林乡村”等建设实践在当地呈现勃勃生机。

 广袤林地是“两山”理念转化的主战场。20年来,施甸县积极探索“向林而行、点绿成金”的转化路径,在抓实森林草原资源深度保护的同时,全力发展壮大林业经济,持续厚植生态保护的绿色家底。

生态修复筑牢绿色屏障

 20年来,施甸县将生态保护修复置于突出位置,统筹推进国土绿化、湿地保护与城乡绿化,绿色生态屏障愈发牢固。

 持续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聚焦怒江流域(施甸段)、勐波罗河流域及县内施甸河、姚关河、太平河、乌木龙河6条主要主干河流,连续高质量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陡坡地治理、造林补贴、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等重点工程,累计完成造林40余万亩。

 推进城乡一体绿化美化。成立县绿化委员会,每年组织义务植树活动,营造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清澈河流、鸟语花香”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目前,已建成县城绿美公园3个,获评国家级森林乡村3个、省级森林乡村30个,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科学管护守住绿色财富

20年来,施甸县森林资源保护监管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转型,森林灾害防控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赋能成效凸显,林草法律法规日趋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林长制全面落地。

不断完善管护责任体系。构建县、乡、村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及运行机制,明确各级林长293名,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林长,每年听取林长制工作汇报、召开总林长会议、签发总林长令。县级林长带头示范,推动各级林长扎实巡林履职,解决多项林草重点难点问题。以三级林长责任网格为基础,“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域覆盖”的资源管护格局加快形成,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持续从严依法治林。严格林草监管执法,加强违法图斑监测,开展林草综合执法,成立县综合执法局执法三大队,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等涉林违法行为。对案件频发责任区的林长及时发出提示单,对违法问题突出的乡镇、村社及时约谈问责,形成有力震慑,涉林违法案件数量连续多年下降。

 严格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完善森林资源监督机制,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确保森林资源科学利用、有效增长。完成林草湿荒调查监测,公布认定44处湿地名录。持续加强天然林保护,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科学编制中长期规划,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全县51.35万亩天然商品林和48.05万亩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大灵长类动物监测力度,印支灰叶猴种群数量达130只,实现恢复性增长;挂牌保护古树群12个、单株古树453株;推动鸟类禁猎常态化,鸬鹚、麻雀、麂子、麻鸭等“三有”动物及珍稀濒危物种数量稳步回升。

 夯实筑牢林草灾害防控底线。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加强防火宣传、火源管控、演练及隐患整治,构建“天空地人”四位一体预警监测体系,在善洲林场建立“一场四乡镇”联防联控机制,实现15年无火灾;建成防火道路150余公里,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持续提升,20年来未发生重特大火灾。推进林草有害生物防控,每年开展松材线虫病普查,对部分林区华山松木蠹象、薇甘菊等实施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

点绿成金增进绿色惠农

 20年来,施甸县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在施甸大地徐徐铺展。

 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持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县以经济林、林下经济、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其中,核桃、板栗、坚果、甜柿、芒果等特色经济林年产值达9.1753亿元;赏花经济、森林康养等生态服务业增长迅猛,如何元乡大坡脚村每年依托农耕节推出万寿菊、向日葵、油菜花观赏项目,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增收20余万元;善洲林场景区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目前,当地正探索林禽、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扎实开展生态保护补偿。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累计兑现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退耕还林等林业惠民资金7.2亿元;选聘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880名,年补助880万元,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让大批群众实现“靠山就业、家门口脱贫”。

深化改革激活绿色动能

 20年来,施甸县持续深化林业重点领域改革,通过制度机制完善,不断增强林业高质量发展动能。

 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7年以来,基本完成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林改“四问”为指引,稳步推进“分山到户”“巩固提升”“生态富民”三阶段改革,呈现生态增绿、发展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全县林地确权面积153.04万亩,确权率98.4%;林地流转3.8172万亩,抵押贷款1.13495亿元。

 全面完成国有林场主体改革。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目标,将摩苍林场与善洲林场(原大亮山林场)合并为施甸县善洲林场,经营管护面积6.831万亩。设置黄泥沟检查站及猪滚塘、大关箐等6个管护点,配备33名林场职工,聘用公益林护林员12人,采用网格化管理强化日常巡护、法规宣传、监测防治及森林防火。探索“绿色生态、金色发展、红色传承”路径,构建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资源管护、林下种植及苗圃基地建设的生态产品价值体系,筑牢生物生态安全屏障。2022年,善洲林场获评“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多年来未发生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实现连续15年无火情。

 持续优化林业营商环境。落实省、市各项政策举措,着力解决影响林业营商环境的难点、堵点问题,强化林地要素保障,优化林地使用结构,对国家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做到应保尽保、及时向上审批,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办理行政许可事项。林农、林企办事的获得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科技赋能升级绿色引擎

 科技兴林加速推进。多年来,施甸县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森林草原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生态护林员日常管护等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迈入新征程,施甸林草系统将以更坚定的决心、信心与恒心,踔厉奋发、挺膺担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以提质、兴业、利民为主攻方向,找准新时代林草工作战略定位,深化对林草事业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认识,开创施甸林草事业跨越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