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政务要闻
三位一体聚合力,青春力量助振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实践团队赴云南施甸县开展调研帮扶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8日 08:37 浏览:[] 作者:西安交大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云南西部的施甸县,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多民族聚居地,汉、彝、布朗等13个民族在此交融,孕育了多元文化生态。自2013年起,西安交通大学与施甸县建立定点帮扶关系,通过教育支援、产业扶持、人才输送等方式,持续助力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帮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响应国家战略号召,在西安交大研工部指导、机械学院党委领导下,近期,机械工程学院12名师生党员组成“智汇施甸,同心筑梦”实践团队,赴施甸县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聚焦“教育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三位一体模式,深入基层开展科技助农、支教服务和非遗调研等,助力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特色产业升级及民族文化传承,探索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路径,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痛点

探索科技转化创新路径

实践团队先后前往尚田农业、凯禾农业、沃柑种植基地以及多个文旅、地质项目调研学习,深入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现状与技术瓶颈。在尚田农业,脱水蔬菜的加工流程虽已实现自动化,但人工分拣仍是制约效率的关键问题,团队围绕白菜叶的智能分拣与烘干技术展开研究,试图将机械自动化技术引入传统环节。凯禾农业的“资产托底+保底收购”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在沃柑种植园,团队调研发现,复杂的地形和植株结构对采摘机器人的设计提出更高要求,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必须基于实际场景进行优化。此外,团队还调研了旅居示范点与地质文化展馆,探讨“文旅+农业”“地质+科普”的融合路径,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随后,实践团队与施甸县县级有关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围绕农业机械化水平、技术瓶颈、成果转化路径等议题深入交流,推动高校科研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西安交大机械学院李宝童教授强调:“高校科研需扎根社会需求,回应时代命题,期待更多‘来自泥土的课题’,让科研真正服务乡村振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队员们也深刻认识到,当前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仍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

紧扣乡村教育振兴战略

践行科技启蒙与价值引领育人使命

实践团队走进文武社区,与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携手开展“青苗课堂”支教活动。此次活动以“机械启蒙”为主线,通过生动案例讲解、趣味科学实验与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与热爱,为乡村教育注入新动能。课堂上,团队成员巧妙运用生活化场景,将晦涩难懂的机械原理转化为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生活现象。从哆啦A梦的竹蜻蜓引出直升机升空原理,从工地上的吊车运作讲解杠杆定理,教学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孩子们兴奋地表示:“原来直升机的翅膀是像竹蜻蜓一样转起来的,太神奇了!我以后也想设计会飞的汽车!”此外,太阳能小车组装、齿轮传动实验等手工环节,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培养了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

与此同时,团队成员通过讲述交大西迁故事,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信念传递给孩子们。从“搬家行动”到跨越1500公里的西迁征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片段,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老一辈知识分子服务国家、投身西部建设的豪情壮志。家国情怀的种子,在一颗颗幼小心灵中悄然播下。

在善洲林场,团队成员深入学习贯彻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感悟他“一生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毛毡房遗址、善洲井、故事林……每一处遗迹都讲述着这位老共产党员坚守初心、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感人故事,给青年学子带来深刻的精神洗礼,激励他们以榜样为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实践队员田冲分享道:“站在善洲井旁,听着杨善洲老先生如何亲手挖井、种树、修路的故事,深受触动。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也让我重新思考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分量。”

守护民族文化发展根基

融汇非遗调研与创新传承新实践

实践团队深入布朗族聚居地,系统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通过走访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枝清,了解布朗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色彩斑斓的织锦、寓意深远的图腾纹样,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生态智慧。李枝清通过创办民族工艺公司,组织织绣培训班,帮助留守妇女实现就业增收,推动“非遗+扶贫”融合发展,使民族技艺焕发出新的经济活力。

在木老元乡哈寨村,团队拜访了擅长民族乐器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阿福有。他以芦笙、三弦等乐器演绎“打歌”艺术,展现布朗族音乐文化的生命力。阿福有老师坦言:“村里年轻人多外出务工,肯学肯留的越来越少,孩子们接触非遗的机会也有限。为了不让这种传承中断,我也走进校园开设了免费课程,希望让更多孩子学习布朗民歌——只要有人愿听愿学,我就会一直教下去。”

调研中,团队成员运用影像记录、线上传播等现代媒介手段,推动非遗“走出去”,让更多人“听见”、“看见”并“理解”布朗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实践团队队长乔苗苗在接受文旅局采访时表示:“调研时我们深切感受到,非遗不只是历史见证,更应成为当下文化发展的动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是文化受益者,更要主动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中去。”

青年一代的成长,离不开对国情的深刻理解与对现实的真切感知。此次“智汇施甸,同心筑梦”实践调研,青年学子走出实验室、课堂和书本,走进田间地头、民族村寨与企业园区,将专业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从农业加工的智能化难题,到教育启蒙的深远意义,再到非遗传承的困境与突破,青年学子在真实的社会图景中不断拓展视野、锤炼能力、提升认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

未来,西安交通大学将持续发挥高校科技与人才优势,深化校地合作,拓展实践路径,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祖国大地上落地生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交大智慧与青春力量。乡村振兴,青年同行;时代重任,我们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