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怒江峡谷地形复杂的农村山区,自来水输水管网内的水体受重力作用影响,致使低海拔地区供水过剩,而高海拔地区供水不足,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村民。近期,施甸采用了一种名为“小马鞍”管道的供水工艺,成功让这一难题得到破解。
李国良是施甸县酒房乡沙子村岩子箐组的村民,村里的输水管道从他家房屋后面经过。由于李国良家所在位置海拔较高,每到旱季,输水管道内的水压不足,常常无法满管输送。尽管输水管道内有水,但与他家相连的配水管道却无法供水。
“之前打开水龙头只出气不出水,必须关闭闸阀后才能正常放水。现在安装了‘小马鞍’,问题就解决了,任何时候打开水龙头都能立即出水。”李国良说。
“小马鞍”的学名叫基于山地非恒定流反U形管道供水工艺装置,因它酷似骡马驮运时所用的马鞍,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小马鞍”。马鞍形管道装置采用反向U形垂直输水结构,以同径三通为核心部件,根据地形高差通过调节装置高度,让配水段管内的水体随时保持满管流态,从而达到输水和配水功能自动转换,取代了只有通过闸阀和程序控制才能实现的分级分量分配供水功能,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在咱们酒房流传着一句话:‘小马鞍作用大,自由分水不用闸,高处低处都解决,供水保障心安放。’”施甸县酒房乡水利工作站高级工钱万钧说。
在城镇,通常通过流量阀和程序控制技术实现分级配水。但是,农村山区由于地形复杂、投资成本高以及技术维护难度大,难以实施类似的自动化供水方案。施甸县酒房乡地处怒江峡谷,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地形条件极为复杂。该乡的自来水供水系统最高海拔达2200多米,最低海拔仅650米,近1600米的巨大落差经常导致高海拔地区出现供水不足,低海拔地区的管道、水表因压力过大被撑破的情况,给供水管网的安全有效运行带来了困难。然而,看似简单的马鞍形管道供水装置,却如同一套“无电智能供水系统”,精准地破解了这一用水难题。
“这种‘小马鞍’在我们整个酒房乡安装了357个,有效地解决了压力不足时,低处用水富余,高处用水不足的问题,共解决酒房乡1215户6734人的用水问题。”钱万钧说。
“小马鞍”不仅解决了山区供水难题,还为农村供水智能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创新举措,为更多山区带来用水的便利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