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玉米收获的季节,在云南施甸的玉米种植基地上,除了玉米秆上一根根粗壮的玉米棒子外,地面上已长满了绿油油的豌豆和蚕豆苗。当地村民从播种环节入手,巧妙地运用农作物生长特性进行套、间种,在不起眼的山地上掏出了“四桶金”。
何应祥是施甸县何元乡上寨组的村民,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他,这几天正忙着和家人们采收玉米棒子,看着手中大个大个的玉米棒子和脚下壮实的豆苗,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何应祥的脸上。
“我的这块山地种着4种作物,有大豆、玉米、蚕豆、豌豆,这4种作物一年下来,每亩有8000元以上的收入。”何应祥说。
何应祥告诉我们,所种的这些农作物要在保证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多收一季大豆,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到12月份的时候,鲜食青豌豆、青蚕豆能够抢鲜上市售卖才算种植成功。这就要求在种植过程中,必须有合理的株行距,同时还要有一份科学的播种时间表,才能让各种作物合理搭配,互不影响。这几年,他家的这几亩山地能有这么好的收成,全得益于乡里的农科技术人员的指导。
“玉米、大豆5月份同时播种,大豆是矮秆作物,玉米是高秆作物,在大豆的结荚期,玉米没有封行,不影响光照,所以不会相互影响。8月份我们大豆收了以后,9月份我们就把蚕豆豌豆种到了玉米地里。这个时候玉米叶起到了遮阴作用,防止了水分蒸发。保证了土壤水分,保证了豌豆、蚕豆出苗整齐,保证了产量。”施甸县何元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朝庆说。
近几年来,施甸县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海拔地带的气候特点大力推广间、套种植模式,不仅能让农作物间形成优势互补,减少病虫害,还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稳粮增收。据了解,全县共有玉米间、套种面积10万亩,平均亩产值达7000元,比之前增1050元,总产值达7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