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云南省重大科技计划“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及新品种培育”项目工作会在施甸召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小林、科研管理处、粮作所主要负责人,施甸县相关领导、宜宾市农科院、保山市农科院、文山州农科院、成都丰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参加了项目工作会。
省内外50多名专家、学者、云南粮食企业负责人云集施甸,观摩施甸县水长乡种业项目基地,观看项目育成新材料,听取项目组成员新品种推介,项目和企业有效对接,促进项目成果转化,助推施甸水稻种业发展,推动施甸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进程。
工作会指出,2024年云南省科技厅新立项的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及新品种培育”获得批准立项,2023年立项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关键技术研究”按计划进度执行。本年度在施甸县开展100余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杂交水稻新组合鉴定筛选及自主区试工作,并且开展两用核不育系关键技术研究工作,目前各项工作已按照相关要求,顺利开展和实施。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小林带领的水稻种业科技创新团队,于2021年起在施甸县开展了水稻种业振兴规划,共同承担并实施了“施甸县水稻种业振兴规划”“共建李小林专家工作站(施甸)”“云南两系杂交水稻种业创新中心(施甸)”和“云南省施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小林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等项目。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李小林副院长团队在施甸县每年繁育了两用核不育系材料6000余份,计划筛选并通过云南省技术鉴定两用核不育系材料6份。目前,施甸县共建成核心科研基地140亩,建成了和海南“冬繁”有机结合的全国杂交水稻育种“夏繁”基地,将常规8至10年的育种时间缩短为4至5年,在水稻亲本繁育技术、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规范了施甸县水稻繁种技术体系,为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人才的发展壮大提供持续技术支持,为两用核不育系的繁殖和选育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为云南本土杂交水稻发展提供了一批亲本基础,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云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