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健康教育
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1日 07:51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学校健康教育的概念

学校健康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条件和规范,在学校阶段,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儿童青少年获得必要的卫生科学知识,转变态度,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养成健康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疾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为终生健康奠定基础。 

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儿童青少年,由计划、实施、评价三个部分组成。意义: 

1、学校健康教育影响人的整个生命周期; 

2、学校是健康教育最适宜的场所; 

3、有利于健康教育效果向学校和社会的辐射。


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

1、提高学生卫生科学知识水平,系统的卫生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消除无知和愚昧,抵御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影响,确立追求健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健康观念; 

2、改善学生对待个人和公共卫生的态度,所谓态度是指个人对人、对事所采取的一种行为倾向,故能对个体的行为起直接的干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产生和形成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民族的健康行为,抵制各种不健康的行为,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从依靠医疗机构的“依赖型”向依靠自己的“自助型”转变; 

3、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卫生知识和利用保健服务的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各项自我保健技能,降低常见病的患病率及各种危险因素; 

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懂得了这些危险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帮助学生从维护自身健康的角度出发,积极地改变那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按照儿童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育水平,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及训练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心理卫生知识传授给儿童青少年、教师和家长,培养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和顽强的适应与改善环境的能力。预防各种心理卫生问题,促进心理发展。


学校健康教育的原则

1、确立目标  

通过提高学生有关卫生保健的知识和技能,改变不良的行为,提高生活质量。进行学校健康教育规划设计时,必须有明确的近期及远期目标。 

2、突出重点  

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学生最迫切的需求方面,体现在健康教育规划设计中就是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 

3、切合实际 

因地制宜地制定计划。使所制定的计划切实可行,设计前作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地人群的需求问题和当地的社会问题以及人们的思想、风俗、传统观念、兴趣、知识水平、经济状况及在开展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使健康教育切合实际,具有可行性。 

4、富有弹性 

预见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事先预定应变的对策,以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在制定中长期规划时,还要考虑到不可预见和突发事件因素的影响,留有充分的余地。不能随意更改计划。只有经过评估与反馈,出现修改计划的指征时,才能修改原先的计划。 

5、多方参与 

社区环境的改善,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参与,当地政策、规划的制定都影响到健康教育的实施。学校健康教育不仅应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规划中,还应与社区的卫生和教育计划相呼应。


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

做什么(do what):活动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为什么做(why do):开展活动的原因、背景和目的 

何时做(when do ):日程与时间安排 

哪里做(where do):开展活动的地点和范围 

何人做(who do):实施本活动可利用的人力资源 

对谁做(to whom):针对哪个目标人群 

怎样做(how do):实施的步骤、策略和技术 

预期结果(get what):实施本活动后能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学阶段

初、高中的青少年大多已进入青春期,教育的重点内容是:进一步了解人体解剖生理知识、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知识和性知识、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常见病与性病的预防、合理作息制度提高学习效率、体育锻炼、心理卫生、拒绝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等知识和技能。


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是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求知欲高、可塑性强,对于健康教育的内容易于接受。童年期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人体解剖生理知识、个人卫生习惯与健康、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环境卫生、体育锻炼、预防常见病、安全与意外伤害、心理卫生和预防性侵犯等。


直接传播方法

直接传播是健康教育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可针对受教育者的具体健康问题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技能传授和强化教育,是促使受教育者改变信念、态度的有效传播方式。

课堂讲授、角色扮演、健康咨询、案例分析、讲座、小组讨论、个别劝导、同伴教育、示教。 


间接传播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媒介技术的发展,间接传播方法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间接传播方法三种: 

1、大众媒介(mass media) 

2、视听手段(seeing and hearing means) 

3、网络系统学习(network systemic learning)


健康行为的培养方法

1、健康课程教学 

健康课程教学主要指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正规课程的设科教学,也可以包括在其他课程中融入健康教育内容的联络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卫生知识,培养健康态度,学习基本的保健技能,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并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为此,从幼儿园到大学均应普遍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大学可以设选修课。 

2、健康活动 

健康活动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印象,促进学习效果。因此,健康活动应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使知识与实际行为结合起来。健康活动种类较多,可根据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活动。如培训红十字少年,参加社会卫生服务和学校环境清扫、组织以卫生为主题的队会、团会,演出队、夏令营、知识竞赛等。实践表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助意识和自我教育效果。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已造成7000多万人感染,数百万人死亡,使人类生存面临空前威胁。我国也进入艾滋病快速流行期,如不积极预防,将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造成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因此,预防艾滋病教育理所当然成为我们目前学校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开展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

1、艾滋病虽可怕,但传播方式明确;

2、学生正在旺盛生长发育,但缺乏社会经验,尤其缺少性知识; 

3、学校特有的条件和资源,可很方便地结合性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等,精心组织教育活动; 

4、学校既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环境,又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培养爱心、尊重他人、自尊、作决定等技能,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改善人际关系。


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 

2、科学性和适宜性结合 

3、提高参与程度 

4、争取支持


学校生活技能教育

生活技能(life skills)并非泛指日常生活能力,而专指人的心理社会能力(psychosocial ability)。WHO专家认为:“心理社会能力,是指人能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的和积极的行为的能力。” 

生活技能具体表现为以下10种能力: 

1、自我认识能力 

2、同理能力 

3、有效交流能力 

4、人际关系能力 

5、调节情绪能力 

6、缓解压力能力 

7、创造性思维能力 

8、批判性思维能力 

9、决策能力 

10、解决问题能力 

学校必须使各年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学习重要的健康知识和生活技能;教育不仅应包括有针对性、有重点、以技能教育为基础的健康教育,而且应包括积极、全面、完整的生活技能教育。


学校物质环境

包括基本的生活需用的设施,诸如卫生设备和可饮用水。学校应确保学生学习所需的最好的物质条件,并鼓励学生关心爱护学校设施。


学校卫生政策

涵盖学校营养、禁烟和禁用非法的精神兴奋剂类物质、确保男女学生平等、医药的分配和发放、急救政策和应急计划、控制学生常见病、预防艾滋病和健康体检政策等。

 

学校社会环境

激发和促进学生参加健康活动,主动培养健康意识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学校的人际环境、事物环境和物质环境。

 

个人健康技能

指学生和其他人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课程,获得与其年龄阶段相适应的有关健康的知识、态度、理解力和技能。这些能使他们对个人和社区的健康,变得更主动和更有责任感。


社区关系

社区关系是指学校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还有学校同支持和促进健康的地方团体之间的关系。在健康促进学校,学生家长及社区成员应密切商议并参与学校的健康促进活动。学校也应致力于鼓励家庭和社区参与学校生活。


卫生服务

学生和教工可获得国家和地方提供的基本卫生服务。地方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对学校的健康方案给予支持,帮助培训教师。


评价

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从采取的行动中吸取知识和经验,以便改进今后的行动;对正在计划中的行动,评价的目的这使计划的行动更加完善,使计划成功的机会最大。 

1、保证规划设计和规划执行的质量  

2、科学地说明规划的价值  

3、汇报成果,争取支持 

4、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 

健康教育主要干预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改变人们的行为必须对决定的多种因素进行干预。在教育干预之外行为还受其他非计划干预的因素影响,要说明教育干预的作用,必须证明教育干预与目标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存在因果关系,以及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改变与他们的健康状况改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评价就是要阐明规划干预与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周密的评价设计,实事求是地说明规划的作用和价值。 

健康教育规划是在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假说,用以指导规划设计和实践;通过规划实践的评价进一步检验假说,补充和完善基础理论。规划评价有助于提高专业人员规划设计、执行和评价的水平。


评价的种类

1、形成评价(需求评价) 

对项目计划进行的评价活动,是一个完善项目计划避免工作失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项目计划设计阶段。 

方法:查阅文献、问卷调查、相关人员座谈、目标人群座谈。 

2、过程评价:起始于计划实施开始之时,贯穿于计划的全过程。说明计划各阶段完成的质量及进展情况,它是评价计划结局的产生过程,而不是评价计划的结果或行为效应。又称为计划质量保证审查。 

过程评价需在建立信息反馈或过程追踪系统的基础上有计划、常规地进行。 

3、效应评价又称近期和中期效果评价。

 

近期指标

卫生知识的评价,最常用的方法是问卷法,即围绕着干预的内容及有关的知识进行书面测验。 

评价指标,群体以得分的及格率或测验平均得分作比较;个体以自身的前后得分情况来衡量。为排除非计划因素的干扰,应设立对照组。


中期指标


行为改变情况  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是否增加,有害于健康的行为是否得到控制或减少,暴露于危险环境的机会是否有所降低等。 

1、正确卫生习惯的形成率; 

2、各类群众性卫生保健活动的参加率。

根据类似性质的活动在教育前后自愿参加率的比较或教育人群与对照人群之间的比较来进行效果的评估。


效果(远期指标)

即计划对目标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了解计划是否影响某病的发病和流行情况。 

生长发育水平的变化:通过定期的体格检查、身体素质的测试,与当地的生长标准进行比较;用等级评价法等观察在开展健康促进的儿童青少年中,生长发育水平较高的儿童所占比例是否提高;也可用百分位数法来衡量,观察常用的生长指标在该儿童所属的年龄性别的百分位数表上的上升或下降情况 。 

健康状况的增进: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等。


效益

指计划在改变人群健康状况中所带来的远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表现于社会质量的提高和卫生保健成本的降低。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创造健康文明的新世界。


评价的方法

1、问卷法(questionnaire survey)  

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表格、问卷、量表等,由被试者自行选择答案的一种方法,是评价学生知识、态度和行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采用三种形式:是非、选择、等级排列。 

2、观察法 (behavior observation)  

在评价方法中观察法是比较客观精确的方法,主要用于行为观察。通常采用自然观察法,即通过人的感官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记录下来。

3、自我评估(自我报告)(self-evaluation)  

学生自己向教师、保健老师或健康教育者报告个人与健康教育项目有关的认知、兴趣、态度、信念和行为。 

4、个别交谈(personal interview) 

5、家长访谈(teacher interview)  

6、小组讨论(panel discu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