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施甸县姚关镇以蒜园社区大汉庄自然村为试点,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结合村情立足寨情,以环境治理为抓手,探索出“12345”模式,积极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干群同心奏响一曲乡村欢歌。大汉庄自然村有176户813人,寨子错落有致,依山傍水,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明,8000多年前的姚关人在这里繁衍生息,500多年前邓子龙在这里立万仞岗,农耕文明起步较早,商旅文化,个体私营经济积淀较早,素有“虫打柱子蒜园坝,草鞋麻绳出汉庄”的自豪,这里有大集体食堂的故事,这里有土改期间的红色印迹,这里有近代交通发展的留守情怀……纵观大汉庄的发展历程,无论何时,它都是中国诗画乡村里的一缕田园乡愁。
“一个会议”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大汉庄村情,借助美丽水乡项目规划,用小项目来撬动大发展。项目实施做到规划先行,领导干部进村入户听民声、集民意,一心想把大汉庄自然村建设成为村庄道路宽敞、民舍特色、庭院深深、房前屋后均有空地的“户内有绿植,田园在村中”美丽乡村。通过召开院心会,领导干部与群众互商互量,院心会开成了“暖心会”,大家把村庄的底子亮出来,把政策的方向指出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制定总体规划方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分步实施聚力成拳,通过政策的外在动力,激发群众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的内生活力。
“两污根除”让绿水青山带笑颜
如何让大汉庄自然村的好资源变成好风景,奏响乡村振兴的开场曲。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大汉庄生产生活的总体情况,全村112户人家,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问题上,能够完全达标的不足10%;全村有旱厕27个,养殖圈舍144个,污水改造不彻底,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到群众的人居环境。找出问题症结,把关键定在“治理有效”上,为两污“把脉问诊”,通过协商,群众自觉拆除旱厕3个,借助厕所革命改造25个,养殖圈舍规范化改造32个,挖化粪池32个,新建生活污水处理池33个;规范了两污治理,让污水二次利用,还地27户;项目实施建设排污管道7条1200米,集中化粪池6个,容量350立方,通过九级沉淀,让污水不污,最终实现排放。
“三乱清理”使村庄风貌出新姿
针对村庄“三乱”突出的问题,通过院坝协商,领导干部积极协调,用敢于得罪少数人的利益来保障集体利益的措施,一竿子插到底,得到了老百姓的理解和拥护。彻底解决公用面积乱堆乱占问题,拿出公用面积1处,建停车场2处,间隔式休息区3处;拆除群众私搭乱建23处;规范“三线”1200米。治乱理顺,大幅提升了乡村的空间,达到了宽敞、整洁、干净、畅通的效果。
“四风约定”俗成乡风文明生底气
大汉庄自然村之前乡风文明程度不高,没有“扭成一股绳”。在了解到这个问题后,院坝协商帮助老百姓定规立矩,大家一起讨论,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大汉庄自然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大汉庄村规民约》共10条,老百姓的事情老百姓办,下一步让制度上墙成村规,让村规落地为民约,增补了法律之外的空白,使村规民约服务于民,成为老百姓平时生产生活的风向标,有温度、接地气、润民心,大家有了参照的标准,像一股新风吹进每一个人心里,自愿移风易俗,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干事创业氛围。从根本上传承了和美家风,规范了淳朴民风,净化了文明村风,彰显了清廉政风。
“五美促成”引领乡村振兴有盼头
留住大汉庄绿水青山,枯藤老树,小桥流水……让乡村保留它最初的风貌,唤醒人们脑海深处沉睡已久的乡愁。以生态塑形,文化铸魂,让大汉庄自然村从形到质的蜕变,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促成“五美”逐次递进。在院坝协商中,依托干部职工进家入户,与群众交心谈心,制定“一户一方案”,通过改造,家家都有新面貌,176户人家家家内部庭院美;门前实行“三包”,群众全面参与,路上不见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得到整治,竹篱笆围起“小菜园”“小花园”,变成砖打石砌的“小公园”,实现了外部环境美;以点带面,因地制宜,做出亮点,积极共建,主动协商,在道路通的基础上,还要力求宽,放眼长远,打通扩宽了历史遗留的“秃头路”,道路通思想通,实现整体村庄美;美丽村庄要产业铸强,大汉庄自然村结合自身优势,下一步将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把调子定在旅游上,利用好房前屋后的园地,种植“花开有景,果熟有钱”的风景树,规划小规模的采摘园,让乡村之美带动产业之美,遵循好绿水青山理念,巩固好小龙虾水产养殖成规模的特色“网乐”经济,实现发展产业美;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下一步将继续讲好地方人文、乡村发展故事,展现人民生活富足、心存感恩,以笔为刃,将大汉庄的美好镌刻在辉煌岁月中,以达深度人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