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部门乡镇动态
信心的力量 | 于年轮间见信仰 在林海中传精神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9日 08:25 浏览:[] 作者:张宇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作为一名渴望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积极分子,暑假时我再次来到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善洲林场。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眼前的每一片绿意,都让内心的感悟愈发真切,更生出一份向信仰靠近的滚烫信心——曾经在书本中读到的大亮山,此刻化作可触碰的林海;曾经在故事里听闻的杨善洲老书记,此刻仿佛化作林间拂过的清风,他的精神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能被这片林海浸润的、可感可知的力量。那一棵棵大树树干上的层层年轮,不再只是岁月的印记,更像是藏着坚守与初心的“密码”——既照见我对共产党员身份的无限向往,更让我带着清晰的信心思考: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只要以榜样为镜、以实干为基,定能一步步向党组织靠拢。

当指尖轻轻拂过老书记亲手栽种的树木,粗糙的树皮带着阳光与风雨的温度,我触到的不只是时光沉淀的纹理,更是一位共产党人用一生践行誓言的赤子之心。这粗糙里藏着的坚韧,更让我对“成为共产党员”这件事,多了份实实在在的信心——原来信仰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能在平凡坚守里落地生根的力量。耳边似乎还能听见当地百姓曾有的叹息:“贫瘠之地,万物难以存活。”而1988年,刚刚退休的杨善洲老书记,却背着行囊走进这片荒山,把家安在了简陋的窝棚里。这一“叹”一“行”的对比,直击我的心灵。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常常自问:“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究竟该如何体现?”老书记用22年的坚守给出了答案,也给了我最坚定的信心:它不是位高权重时的轰轰烈烈,而是退休后的主动“自找苦吃”,在荒凉山巅为百姓播种希望;不是对自己“差不多就行”的松懈,而是严苛自律到不搞一丝特殊,对亲属公私分明到不留半点余地。他那句“共产党的干部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当白吃干部,那样会失掉民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山间的巨石般沉甸甸地砸在我的心里——原来真正的党性,能在这样的坚守中长出穿越时光的力量,而我只要循着这份坚守去走,就一定能成为让党放心的人。

“入党初衷,是为了谋求一己之利,还是仅仅向往光荣称号?” 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日子里,这个问题曾无数次在我脑海中盘旋,让我对未来的方向生出过些许迷茫。直到站在大亮山的林海中,从老书记的事迹里读懂那份深沉的信仰,我才豁然开朗,更被注入了笃定的信心:他留给这片土地的,不只是漫山苍翠的林木,更是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原来我向往的共产党员身份,从来不是一张用来炫耀的荣誉标签,而是一份需要用行动扛起的沉甸甸责任——这份认知不再让我感到压力,反而因老书记的榜样而充满信心:像他那样,在群众需要时挺身而出,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在各种诱惑面前守住底线,我也能做到。如今每次参加理论学习,或是开展志愿服务,我总会想起大亮山的树:它们从纤细的幼苗长成挺拔的参天大树,靠的是日复一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份“扎根生长”的力量,也让我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信心——我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靠的也必须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理论淬炼、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提升,而每多一次学习、多一次服务,这份信心就更坚定一分。

杨善洲老书记虽然已经离开我们15年了,但大亮山的树还在生长,年轮还在一圈圈地增加,他的精神也像这林海一样,在一代代年轻人心中扎下深根,更在我的心里种下了“向他看齐”的信心。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清醒地知道,自己距离“合格党员”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但老书记就像前方的灯塔,让我在看清差距的同时,更生出迎头赶上的信心:他能在荒山上种出林海,我就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种出成果;他能用22年践行誓言,我就能用一辈子坚守初心。今后,我既要在理论学习中筑牢信仰之基,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刻进心里、融入血脉,让理论学习成为信心的“加油站”;更要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初心——无论是在课堂上钻研专业知识,还是在校园里为同学解决难题,都以老书记为榜样,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用每一件小事、每一次坚持,慢慢积累属于自己的“党性年轮”,也让信心在每一次实践中落地生根。

风穿过大亮山的林海,树叶沙沙作响,像是老书记在轻声嘱托,更像是在为我加油鼓劲。作为新时代的入党积极分子,我愿以老书记为镜,照见自身不足;以实干为笔,书写青春答卷,带着这份从大亮山汲取的、源自信仰的信心,在追逐信仰的道路上,努力长出属于自己的“精神年轮”,争取早日成为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