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部门乡镇动态
教师节特别策划|蒋绍玺:二十八载守初心 办人民满意的好学校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9日 08:27 浏览:[] 作者:段茸茸 杨林元 瞿柯楠 苏绍章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我就想让大楼中学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这是施甸县大楼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蒋绍玺的始终不变的初心。从教28年来,他以党建引领学校发展,激发师生潜能,致力于办一所真正属于人民的好学校。

在思政课上,蒋绍玺总会结合初中生年龄段的困扰和当下国内外大事件与学生交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引路人。

“很喜欢蒋校长的思政课,每次都让我们受益很多。他说的一句话我记忆特别深刻,他说,‘希望所有大楼学子毕业后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何业、身居何职,始终要做一个懂感恩、负责任、有爱心的人。’”大楼中学283班学生张娜依说。

1997年7月,从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蒋绍玺,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一头扎进施甸县木老元中学,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

“当时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我的想法非常简单,就希望孩子们刻苦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最后建设家乡、回报家乡。”大楼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蒋绍玺说。

回首往事,蒋绍玺目光坚定。2001年10月,蒋绍玺调入大楼中学。从普通教师到班主任,再到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学副校长,基层的磨砺为他奠定了坚实的事业基础。无论是在教学一线还是管理岗位,他都兢兢业业。2021年8月,蒋绍玺任大楼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他深感责任重大,结合学校实际,着力抓好班子、教师和学生的管理。

“我和蒋校长共事20多年,他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在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和班级的教学教研活动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大楼中学正高级教师陶千春说。

“学校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但是最终的落脚点一个是老师想教、会教,另外一个是学生想学、会学。”大楼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蒋绍玺说。

作为学校的“领头雁”,蒋绍玺深刻认识到党建工作是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强大引擎。抓好党建就是抓住了教育的“根”与“魂”。他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抓班子、带队伍、聚人心、促质量”的党建主题。如今,党员教师有37人,其中11名党员教师为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通过组织‘党员示范课’‘党员研讨课’‘师徒结对’等项目,带动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大楼中学正高级教师陶千春说。

“我是去年刚来大楼中学的老师,我经常看到我们校长进入课堂去听课,我的课他也来听了好几次,每次听完,他也总是给我很多指导建议。在我的眼里,他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大楼中学教师王娅舒说。

在蒋绍玺的带领下,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校现有教职工91人,各级骨干教师22人,学科带头人9人。大楼中学党支部2023年被中共施甸县委授予“优秀党支部”称号,2024年被中共保山市委授予“优秀党支部”称号,同年被确定为县级党建示范点,其管理经验在全县推广。2024年,蒋绍玺被施甸县教育体育工委推荐为云南省中小学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主持人。2025年春季,全县初级中学校长集体至大楼中学学习管理经验。

“加入了蒋绍玺校长工作室,我收获良多。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重在以增强教师的纪律意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涵养家校情怀为工作重点;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面,重在夯实教学常规,抓实教研工作为重点;在管理学生方面,重在狠抓学生的道德品行和行为习惯。”仁和中学校长汤骁说。

学校的灵魂在于文化,蒋绍玺带领全校教师凝练出以“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为校训的核心文化体系。

“‘志存高远’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勉侄书》,目的是要告诫所有的大楼学子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脚踏施甸厚土,志向远达四方。‘自强不息’它出自《易经》,就是要告诉所有大楼孩子要发愤图强,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大楼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蒋绍玺说。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蒋绍玺始终将教学质量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带领大楼中学教学质量综合考评自2022年起连续四年位列全县A等水平。每年,学区外均有300多名学生家长到校咨询就读政策,大楼中学已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

蒋绍玺的敬业与实绩,赢得了广泛赞誉。他曾多次获得市、县、乡镇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他在2023年被施甸县教育体育局确定为施甸县初中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虽然一路走来收获满满,但他从未放慢前进的脚步,如今,他正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践行初心而努力。

“大楼中学是我的母校,从进入大楼中学任教的第一天起,无论是作为普通教师,还是到后来走入管理岗位,我始终都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努力把大楼中学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这个愿望一直没有改变过。”大楼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蒋绍玺说。

从青葱岁月到年富力强,从一线教师到一校之长,蒋绍玺始终步履坚定。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