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部门乡镇动态
安保平:换下绿军装 回村铺就致富新“丝”路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8日 08:44 浏览:[] 作者:吴志飞 苏正强 沈慢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在万兴乡写寨村的桑园里,总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身形硬朗的身影在忙碌。他时而弯腰查看桑叶长势,时而钻进蚕房观察蚕宝宝的状态,举手投足间透着军人特有的干练。他就是彝族退伍军人、写寨村党总支委员兼监督委员会主任安保平。从军营到乡村,这身“绿军装”虽已换下,但那份敢闯敢试的担当与韧劲,却成了他带领乡亲们种桑养蚕、增收致富的“精神底色”。

1969年出生的安保平,在1989年穿上军装走进军营。他把农村小伙的朴实融进军营生活,刻苦训练从不叫苦,战友有困难主动搭把手,很快成了连队里的“排头兵”,多次获部队嘉奖。1992年退伍后,他曾辗转多地打工,锯过木头、砌过砖墙,脏活累活都干过。2010年,为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他回到写寨村,从村民小组长到烤烟辅导员,岗位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军人的责任感始终没变——“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2021年起,担任村党总支委员的他,更是把“为群众办实事”刻在了心里。

写寨村坐落在怒江东岸,常年温热湿润的气候藏着发展的潜力。村党总支班子跑遍周边村寨调研,发现当地的土壤酸碱度、降水量特别适合桑树生长,“种桑养蚕”或许能成为乡亲们的新出路。可消息一传开,农户们却犯了难:“祖祖辈辈没养过蚕,万一赔了咋办?”“技术不懂,桑树种死了可不是小事!”眼看产业起步遇阻,安保平夜里辗转难眠:“我是党员,又是退伍军人,这时候不站出来,谁站出来?”

2023年深秋,他揣着简单的行李,一头扎进了由旺镇永福村的蚕桑基地。半个多月里,他跟着老蚕农学剪枝、辨蚕龄,把每天的心得记在笔记本上,连蚕室温度怎么调、桑叶怎么储都标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当即在自家地里划出6亩试验田,买来桑苗一棵棵栽下。2024年初春,他小心翼翼地领回半张蚕种,在临时搭起的蚕房里日夜照看。“蚕宝宝娇贵得很,温度高了不行,桑叶带露水也不行。”他笑着回忆,那段时间每天凌晨都要起来查看,连做梦都在惦记着给蚕换桑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多天后,40斤雪白的蚕茧换来1200多元收入,捧着崭新的钞票,安保平心里有了底。今年一开春,他立刻把养殖规模扩大到一张半,还琢磨着改进技术:“去年摘桑叶凭感觉,今年按‘一芽三叶’的标准来,蚕长得更壮实。”果然,第一批蚕茧就卖了2280元,算下来全年收入能突破1.5万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乡亲们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安保平拿着卖茧的钱挨家挨户串门:“你看,这是我养的蚕结的茧,技术我教你,亏本了我担着!”朴实的话打动了3户农户。他陪着大家去选桑苗,手把手教怎么挖种植沟、施底肥;蚕室建起来后,他每天都要去转几圈,连蚕沙怎么清理都亲自示范。村民苏开金家的桑叶不够了,他二话不说把自家富余的背过去;李大姐家蚕宝宝有点“闹毛病”,他连夜骑车去镇上请技术员……在他的带动下,写寨村的蚕桑园不断扩大,养蚕农户也越来越多。

如今的写寨村,桑园连成片,蚕房里沙沙的食桑声成了最动听的致富曲。今年前三季度,村里已养了3批蚕,10张蚕种带来近5万元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找上门要加入。看着乡亲们算起收入账时脸上的笑容,安保平总会想起当年穿军装的日子:“在部队保家卫国,回乡村带动致富,都是在为老百姓做事。”阳光下,他胸前的党员徽章和远处连片的桑园相映生辉,一条充满希望的“丝”路,正在这个怒江岸边的村寨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