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青青,万物葳蕤;细雨绵绵,闻香煮茶度流年。打香篆是古代文人雅士案头雅事,每个细微动作都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出于对篆香文化的好奇与探索,当日,笔者走进施甸县仁和镇善益手工制香厂,亲身体验了篆香文化的独特魅力。
打香篆,又称篆香或印香,因形似篆文而得名。其起源可追溯至汉代,唐代用于寺院诵经计时,宋代达到鼎盛并成为文人雅士的生活日常,明清时期融入更多艺术形式,逐渐向民间普及。篆香有“无声漏”之称,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满庭芳·残梅》中“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便是对这种时间美学的诗意写照;她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则生动描绘了细雨中焚清香、品小酒,任时光悄然流逝的场景。焚香品茗、抚琴书画自古是古人生活中的“小情趣”,篆香的清雅之气,常现身于古人的书房、琴房、品茗间等雅致场所。当袅袅青烟与琴弦音符交织,书画墨香与清香、茶香相融,便是古人诗意盎然的浪漫时刻。
打香篆是将香粉填入印模、拓印出各式图案后,从一端点燃香粉的过程。篆香图案中,文字多为“福禄寿喜”等字样,图案多为祥云、荷花、牡丹等纹样,皆含吉祥如意的寓意。一同体验的“香客”中,赵海静、岳文香两位老师对香篆文化颇有研究,全程为大家讲解。海静老师说:“篆如人生,取舍有度,欲壑难填,无论成败,最终都将化作一缕青烟。”岳文香老师则从艺术和传统文化角度解读:“香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打篆香也是一种艺术呈现,手型应如阴阳八卦,松弛有度、收放自如。”此刻笔者顿悟,这篆香方寸之间,果然藏有乾坤。
打香篆的核心步骤为“压香灰、置篆模、填香粉、提篆模、燃篆香”。操作前需调整坐姿,闭目养神,呼吸均匀,平心静气以排除杂念,心浮气躁难成其事。更有甚者会洗手漱口、沐浴更衣,将其视为一场神圣礼仪。善益手工制香厂创始人段海燕身着古朴旗袍,与古典文化氛围相得益彰。据悉,古人在做重大决策前,常会打香篆以平复心绪,从而做出合理判断。此时,笔者屏气凝神,生怕惊扰了这篆香中蕴含的文化意韵。
“压香灰”即在香炉底部铺底灰并压实平整。若香炉已有香灰,需先用香箸轻轻拨动板结的香灰,如同舒缓压抑已久的心情,经均匀搅拌后,让香灰有“呼吸”的空间。压香灰讲究顺时针逐步推进,香压轻放轻起,避免杂乱无章——否则压出的香灰会如凌乱的脚步。即便小心操作,香平上仍难免留下细碎痕迹,如同生活中的褶皱此起彼伏,难以抹平。此时便需接纳不完美,正如人生难以事事顺遂。
“置篆模”又称落篆,如同弈棋“落子无悔”,置篆前需宁心静气,将篆模对准香炉中央轻放,不偏不倚。一旦落下,无论位置是否周正、是否满意,都需坦然接受,如同生活中自己做出的选择,当无怨无悔。若稍有晃动导致篆模移位,此前努力便会付诸东流。
“填香粉”是将香粉填入模具镂空处。操作时左手顺时针轻转香炉,右手用香铲取香粉置入。镂空的篆模如同深不可测的欲望沟壑,需用香粉一点点填平,且每次取粉不宜过多,忌贪大求全、急功近利——否则多余香粉需逐次铲出,恰似欲望过盛后的“反噬”。填粉时若香粉撒落在香炉边沿,可用香扫轻扫干净,如同拂去内心尘埃。香粉填好后,需用香铲轻压,过松则成型不稳、燃烧易断,过紧则缺乏空间、燃烧仍会中断。力度需适中,体现了儒家“做人有尺,做事有度,不走极端”的哲学思想。
起篆前,先用香铲末端轻敲篆模,便于成型篆香顺滑脱模。提篆需如落篆般平心静气、一气呵成,若心有杂念、手部抖动,便会破坏精心制作的作品。
香篆完成后,最后一步是点燃。无论从哪一端点燃,香篆都会徐徐燃烧,如同人生之路,无论选择何种方向,终会燃尽生命历程。此时,将点燃的香炉轻放于距身体半米左右处,闭目静听舒缓的古典乐曲,任灵魂在青烟缭绕中释怀,收获“香篆袅袅,心韵悠悠”的宁静。
时光流转,从初夏繁花到盛夏暑热,烈日易让人焦躁。若想守住内心安宁,不妨在清晨走进施甸善益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亲手体验制香之趣,感受篆香文化的悠长韵味。
时光流转,从初夏繁花到盛夏暑热,烈日易让人焦躁。为了守住内心的那份安宁,何不选择一个清晨,来施甸善益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制香厂,焚一炉香,在温和甘甜的香气中,开启一天的美好时刻;或选一个午后的休闲时光,铺一方香席,在煎茶焚香间观云卷云舒,悠然自得地感受自然之美;也可选一晚霞薄暮,焚香品名观暮云变化,赏夕阳晚照之美,洗涤一日尘埃,让时光、文化、心情在一缕青烟中交融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