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部门乡镇动态
一株古茶树的独白:深山中的百年沉默与未竟的芬芳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0日 16:48 浏览:[] 作者:何光谢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我是一株古茶树,扎根于滇西群山环抱的高海拔云雾间。这里是施甸县木老元乡,布朗族与彝族世代栖居的家园,也是古茶树繁衍生息的天然乐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孕育出茶树生长的绝佳生态。历经数百年时光,我的枝干虬曲苍劲,叶片肥厚如革,每一道脉络都镌刻着岁月的密码。当地村民不知我的具体树龄,只唤我“老古树”,他们世代采撷我的嫩芽,用柴火铁锅炒制,泡出金黄透亮的茶汤,驱散山间的寒湿。然而,我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深山的馈赠与桎梏

我生于云雾之巅,饱饮山岚雨露,百年积淀凝成一缕独特的幽香。东经99度、北纬23至24度、海拔1600至1900米的区域,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百年来,我与松柏共生,根系深扎岩缝,汲取土地精华。高山云雾的滋养,让我的叶片富含茶多酚与氨基酸,茶汤滋味醇厚悠长,喉韵深沉。

可惜,崎岖山路隔绝了外界目光。我的鲜叶常以几元一斤的低价被茶农贱卖,价格甚至不及平原台地茶的零头。那些交通便利、产量稳定的机械化茶园,反倒成为市场宠儿;而我,因深藏深山无人识,只能沦为廉价口粮茶。

产量稀缺与工艺局限制约着我的价值释放。在木老元乡,百年以上古茶树仅有100余株,尽管涵盖台地茶、乔木茶等多种生态类型,且二类古树及小树茶园近百亩,但仍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更遗憾的是,当地茶农制茶工艺简陋,常使用炒菜铁锅炒制鲜叶,锅具残留的腥膻与油垢,在烈火翻炒中渗入叶片,掩盖了我本应有的兰香、岩韵与花果蜜香。

被误解的千年灵韵

世人常以树体大小评判茶树品质,却不知高大粗壮的茶树可能因滋味平庸而被自然淘汰。真正优质的茶树,因长期精心采摘,反而显得矮小精瘦。有人迷信“马蹄口”是古树茶标志,却不知这是粗暴采摘留下的伤痕,会损害茶树萌发新芽的能力。

茶树也好,茶树上长出的鲜叶也罢,其内含的营养成分是依赖周边生态环境与自身生命力的双重滋养。上百年的茶树,每一株都是时间、历史和其经历的风雨造就的。古茶树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受到环境的滋养,遵循着自然优胜劣汰的原则长达百年。

而古树茶历经百年风雨,其根系发达,能从自然中汲取更丰富的养分,这是人工台地茶难以企及的优势。然而,百余年来,人们大多只关注我能产出多少茶汤,却鲜少聆听风过枝叶的低语,忽视了我与自然共生共长的生命韵律。真正的茶韵,不在树龄长短,而在天地间那份从容生长的本真。

藏在深山终“出圈”

并非所有古茶树都注定被遗忘。正如罗丹所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云南多地古茶树通过各方助力打破“沉寂”困局。临沧翁丁村的佤族古树茶曾因交通闭塞滞销,在各方的努力下,以“佤山古树茶”品牌打开市场,单笔订单突破千万元;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拥有2000余亩古茶树,过去受交通和信息限制产业发展缓慢,近年来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建设精制加工生产线,并借助老山国际春茶节等活动,成功将古树茶推向国际市场。这些案例让越来越多茶友认识到优质古树茶的珍贵价值。

今年,到木老元乡参加工作的一些年轻干部在走村入户时“发现”了我的“存在”。一日,两个年轻小伙在我面前驻足良久。他们伸手抚摸我皴裂的“皮肤”,摘了一片叶子放进嘴中细细咀嚼,眼睛里忽然放出光来。“好茶!”一小伙突然叫道。这些年轻人用新的工艺对我的嫩叶进行加工,我的叶子被小心采摘、轻轻摊晾、手工杀青、适度揉捻、自然晾干。沉睡在我叶片深处的芳香物质,竟被这精细的工艺一一唤醒。在加工的过程中,这些小伙子还按照牙尖的长势、叶子的大小、地块及茶种等将我区分开,用白茶、熟茶、生茶等工艺将我进行精心的制作。

首批成品茶经专业茶友品鉴,收获高度评价。茶汤呈现橙黄明亮、琥珀色或深红宝石色等不同色泽;香气层次丰富,涵盖兰香、野蜜香、花果香、菌香、焦糖香等;滋味醇厚鲜爽,且带有芳草、花果、蜜香等复合口感。此前深藏深山无人问津的古茶树,如今成为茶叶市场的“新宠”。

工艺的革新,让我的价值得以“彰显”。如今有人懂得欣赏我了,有人愿意用心去发掘我的美好了。水沸了,茶叶在杯中舒展。香气升腾而起,那是数百年的时光。而我,终于等来了“绽放”的时刻。

古茶树的未来之路:在保护中觉醒

随着古树茶价格攀升,茶商、茶农逐利过度开采,对古树茶采取“杀鸡取卵”式的掠夺,让古茶树的生态环境亦遭到破坏。

如今,古茶树的保护已陷入死结:越贵越采、越采越少、越少越贵。而古茶树需要轮歇,过度开采只会带来大量减产,最终的结果就是遭遇灭顶之灾。在我看来,古茶树真正的出路,在于“采养结合”——春茶适度采摘,夏茶留养,秋茶轻采,让我得以休养生息。

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当我看着外界的直播镜头对准茶山,我知道那是中国千年茶文化穿越现代数字的浪潮,作为一株茶树,我已深深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未来的我,让每一片新芽都带着古树茶的起源与历史演变,在现代人的茶杯里重新觉醒,在自己能够发挥其“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应有的保护。或许有一天,大家会真正懂得:保护不是禁锢,而是让文明的根系在传统与创新的土壤里,永远鲜活地生长。

茶禅一味、静待知音

唐代茶圣陆羽在树下品茗论道七天七夜,留下“茶之为饮,发乎神明”的感悟,让茶树第一次体会到被理解的感动。茶不仅是饮品,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赞叹茶“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明代普照禅师在树下打坐四十九日,最终悟出“茶禅一味”的真谛,让茶树由此明白自己存在的深层意义。千百年来,不论何朝何代都有无数茶友对我进行过赞美。同时,也赋予了我不同的价值与内涵。

春雾润我骨,冬雪砺我魂,山岚日夜低语,而我静默如初。作为一株古茶树,我的年轮里镌刻着成百上千个春秋,树皮上皴裂的纹路更是岁月写就的“经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保护中寻求发展,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之道,同时也是先辈和后人的千年之约。作为一株古茶树,我希望能够通过新的渠道和平台,让更多茶友了解到古茶树的存在,闻到古茶树的香气。而我,在这漫漫岁月里,当以叶为信,以香为约,藏岁月于年轮,酿光阴为茶韵,只待一人,懂我未竟的芬芳,不负我百年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