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施甸县充分发挥科普“小培训”“小宣传”“小项目”示范带动引领作用,重点在技能培训、素质提升、产业发展等方面着力,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积极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科普“小培训”:培育乡村振兴“新农人”
“蚕桑产业,对我来说是新产业,急需技术培训和指导。我有幸参加县科协举办的农函大培训班,他们邀请省、市、县专家到现场培训指导,我学到了很多种桑养蚕实用技术,大大提高了我种桑养蚕的信心和决心。”施甸县酒房乡后寨村的蚕桑种养户李汉林说。近年来,施甸县有效整合科协、农业、人社、工信等部门资源,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采取“订单式”“田间式”“保母式”等方式,大力开展“送技下乡、送技上门”等技能培训活动,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农人”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2024年,全县打造农业产业人才实训基地13个,成立农技推广团队1个、农民技术志愿服务队1支,共开展农函大新型农民培训13期600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34万人次,培养“云南省科普带头人”1名、农村致富能手250多名、本土水稻育种研究员2名,其中1人被评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
科普“小宣传”:提升乡村振兴“新智能”
“县科协将科普大篷车开进我们社区,来给我们宣传地震避险、健康防护、食品安全、防电信诈骗等知识,很实用,我们非常喜欢。”施甸县甸阳镇幸福社区搬迁户张存山说。近年来,施甸县始终采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科普宣传活动,着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科普盛宴,群众科学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智能”。2024年,全县共开展科普宣传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文明实践站(所)“四进”活动36场次,展出科普展板和体验展教具1500余块(件)次,发放《食品安全》《地震应急》《防电信诈骗》等科普宣传资料(书籍)2万余份(册),受益群众达48000余人次。在县一中、二中、三中举办全国“大手拉小手 科普报告汇”校园专场活动,邀请国家级多名专家分别为2000多名师生讲座。依托3条地质科普研学线路11个研学点,组织学生开展地质科普研学1000余人次。联合447名返乡大学生组成科普志愿服务队,分别深入111个社区(村),对留守儿童开展科普培训和宣传活动,助力“双减”,着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深入农村开展科普宣传、健康大讲堂和“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等专项科普活动20余场次,受益老年人达2000余人次。
科普“小项目”:助推乡村振兴“新发展”
“我家种植酸木瓜已有七八年了,当时县上给我们科普项目扶持,协会发给我们秧苗,我种的十来亩酸木瓜现在每年都有两万多元的收入。”施甸县大东山酸木瓜种植加工技术协会会员杨德何一脸喜悦的说。近年来,施甸县始终坚持用好75个、406万元科普项目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整合各级各部门产业发展项目资金资源,大力发展蚕桑、茶叶、酸木瓜、保山猪、黑山羊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扩宽群众增收“新路子”,不断助推乡村振兴“新发展”。如,通过科普项目实施,整合林业、扶贫等项目资源,扶持施甸县大东山酸木瓜种植加工技术协会带动5107户群众种植酸木瓜25591亩,进入盛果期3000多亩,2024年协会向种植户收购酸木瓜206吨,发放收购款37万元,实现总产值113万元,向会员分红10万余元,向村集体经济返利1.2万元。再如,扶持酒房乡后寨村发展高标准连片桑园1600亩,带动农户种桑146户、养蚕98户,2024年帮助农户共育小蚕972张,全村养蚕张数达1500余张,交售蚕茧57000公斤,实现产值310.3万元,户均增收3.2万元;安排后寨村科普项目资金5万元,购置植保无人机1台,在保障合作社用好的同时,以每亩15—25元不等的价格为群众进行有偿服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净利润)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