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部门乡镇动态
施甸:红红火火“鸡产业”蹬出乡村致富路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1日 08:33 浏览:[] 作者:杨丽娟 段茸茸 赵海乐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在乡村振兴路上,老麦乡太和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以公司带大户、大户带小户的养殖模式发展肉鸡养殖产业,通过科学养殖、规模养殖实现年出栏肉鸡14万羽年产值500余万元,红红火火的“鸡产业”蹬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走进老麦乡太和村张绍香家的养鸡场,硕大的鸡圈里,一只只公鸡高昂着头颈,愉快地唱起动听的歌,热情地迎接主人前来喂食。这些公鸡头戴红冠子,身穿黄羽裳,一双干净的小脚踩着用刨木花铺成的地毯,看上去闲情逸致的模样。每天一大早,张绍香准备饲料后便进入圈舍,小心翼翼地把饲料放进橙色的料桶里。橙色的料桶上放着饲料,红色的水槽放着清水,公鸡饿了就啄食,渴了就饮水。

“我们可以养到90%以上的成活率,一年养三批,到现在已养殖8年了。”施甸县老麦乡太和村新房子组村民张绍香说。

2016年6月,张绍香夫妻俩在同村养鸡大户和保山沐丰养殖有限公司的带动下,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亲朋好友处借了20万元建起了场房,和保山沐丰养殖有限公司购进了第一批鸡苗。“ 第一批养殖购进6000羽土鸡苗,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成活率达到88%,纯收入2万元。”施甸县老麦乡太和村新房子组村民张绍香说。

保山沐丰养殖有限公司不仅提供鸡苗、疫苗用药、销售渠道,每个星期还会派技术人员到场地指导两次。在保山沐丰养殖有限公司的技术指导下,张绍香边干边学,经过近8年的学习,掌握了鸡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逐渐研究出自己的一套养殖经验,对不同成长时期的饲料配比、疫病防治等都了然于胸。“ 我们养殖了这6000羽土鸡以后,总结下来觉得还可以,现在每批鸡可以养殖2.2万羽左右。”施甸县老麦乡太和村新房子组村民张绍香说。

2016年6月至今,张绍香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观察鸡的精神状态,看着一只只鸡精神抖擞才放心。8年来,张绍香夫妻俩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红红火火的养鸡事业。“我家每年销售6万余羽鸡,收入200多万元。”施甸县老麦乡太和村新房子组村民张绍香说。目前,施甸县老麦乡太和村在保山沐丰养殖有限公司的带动下,正抢抓“鸡”遇,持续提升养殖户养殖技能,扩大养殖规模。

“太和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党员样板’的模式,带动4户养殖大户建成新寨肉鸡养殖小区一个,建成场房6000多平方米,年均出栏肉鸡14万羽,目前已按该模式发展养殖户8户。”施甸县老麦乡太和村副主任胡义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