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滋养着一方民众,润泽着一方土地。往昔,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深陷饮水困境,从一家人共用一盆洗脸水,到每日皆能畅快地冲热水澡;从散发异味、令人不适的水窖水,到清澈甘甜的自来水,75年来,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甸阳镇袁家村的人畜饮水变化讲述着那段催人奋进的历程,着实令人感慨不已。
“这个地方叫小白龙,我们缺水的时候,要到这个地方来挑水,从我们寨子来到这个地方挑水,有3公里多的路程,路很难走,一早上挑一挑水都很艰难。”
杨学有老人于1949年出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岁。杨老告诉我们,自打他记事起,袁家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他和当地的村民。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村子都处于缺水状态。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一家人共用一盆洗脸水,而且用完之后,还得小心翼翼地积攒起来,留着喂牛、喂猪,这便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因为没有水,养猪养牛的人很少,洗澡就更是想都不敢想了。人家都说:有女不嫁打帮寨,一挑水要找三座山。”施甸县甸阳镇袁家村打帮寨自然村村民杨学有说。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杨老所在的袁家村群众的饮水难题,被摆上了议事日程。
水窖建起后,村民的生活用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由于水窖的存水时间过长,水质逐渐变差,并产生异味,饮水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又成为了困扰村民饮水的新难题。
“老人家,你看,这个工程就是这样,从上面这个洼子,接水下来这里,两级提水提上山头,总的扬程有569米。”施甸县水务局水利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杨儒文向杨有学老人介绍水利措施。
为了彻底地解决好袁家村人畜饮水困难,施甸县采用了“水池+泵站”两级提水的方式,将水从垂直高差569米的谷底提至山顶,并采用生物慢滤处理的方式有效地净化水质,让群众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这个原本水资源匮乏的小山村也通上了自来水。
“原来说自来水能接到家,想都不敢想。这下真的接通了自来水,不要说洗脸、洗脚,还可以随时洗澡了。现在每家都有太阳能,也有洗衣机,90%的人家都可以养牛和养猪了。”施甸县甸阳镇袁家村打帮寨自然村村民杨学有说。
进入新时代,针对山区群众人饮困难的问题,施甸县因地制宜地建设人饮工程,从袁家村569米的两级提水到不用水、不用电,让水爬坡分别830米和1060米的何元乡、太平镇自然能提水工程,在人饮征程中,施甸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堡垒,竖起了一座又一座的丰碑。
“截至目前,全县138个村(社区)的所有村民小组都通上了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达98.26%。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工程的运行管理力度,确保优质供水。”施甸县水务局水利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杨儒文说。
水,是袁家村的灵魂,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如今,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重要时刻,袁家村的水史成为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它见证了祖国的变迁,见证了袁家村人的拼搏与奉献,也激励着袁家村的后人不断前行。
“我今年75岁了,我与祖国同岁,新中国75年的历程,也是我的家乡饮水变化75年的历程,我生活在这个国家,很幸福。祝愿祖国越来越好。”施甸县甸阳镇袁家村打帮寨自然村村民杨学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