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政务要闻
施甸县“五位一体”筑牢全域地震安全防护网 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安全基石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6日 08:32 浏览:[] 作者:段光炳 来源: 打印

近年来,施甸县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将防震减灾工作作为守护民生的坚实盾牌。2025年,施甸县以系统谋划为笔、精准施策为墨、实战演练为纸,勾勒出覆盖监测预警、风险防治、应急准备、救援能力与基层基础的“五位一体”防灾减灾新图景。

高位推动,拧紧责任链条

施甸县将防震减灾工作视作必须打赢的“安全保卫战”,通过顶层设计注入强劲动能。县级层面构建主要领导挂帅的统筹机制,完善“123快速响应机制”行动清单与抗震救灾指挥部运行方案,串联应急、住建、交通、卫健等16个部门及13个乡镇,形成如臂使指的扁平化指挥体系。

结合“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节点,开展普法宣传与“第一响应人”培训,累计培训6场67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万余份,通过应急广播宣传11场,让安全意识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5月12日启动的“党建引领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中,党员化身安全先锋,走进千家万户排查隐患、传递知识,发放资料1.3万余份,整改隐患65处;6月16日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当天,县乡联动举办活动,聚焦“查找身边隐患”主题,营造“人人讲安全、处处有防线”的浓厚氛围。

精准防控,化解风险隐患

依托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施甸县构建“一图一库一清单”动态风险管理机制,如同一张智慧地图实时掌控风险脉搏。推进重点区域地震构造环境探查,实施巨灾防范工程3项,为大地系上“安全带”;严守抗震设防标准,多部门联合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建筑设施排查2790处,整改隐患53项。

同时,将抗震设防作为农村建房审批前置条件,培训乡村建筑工匠,为城乡抗震能力注入“基因级”强化;布设地震监测台站5个、宏观观测点19个,2025年高效处理观测数据,预警信息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多渠道实现全覆盖。此外,健全“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到人”责任机制,调整充实指挥机构和信息员队伍,培训加油站负责人和安全员,提高责任风险意识。

装备赋能,提升救援能力

面对极端灾害挑战,施甸县系统推进救援装备升级,为救援力量配备“硬核利器”。县级队伍配备生命探测仪、液压破拆工具组、搜索机器人等25类关键装备,乡镇配备15类基础设备,累计达30类1600余台(套),差异化配置确保在“断路、断电、断讯”等恶劣环境下仍能高效作战。

全国科普日期间,施甸县举办“科技赋能救援”装备展示活动,四足救援机器狗、声呐设备等20余件先进装备集中亮相,接待群众超千人次,生动展现科技救援的威力。

完善预案,强化应急保障

施甸县修订形成地震快速响应行动清单和“四段式”极端情形预案,为应急响应绘制清晰“作战蓝图”。全年组织地震应急演练1534场,参与人数超9.4万人次,覆盖县、乡、村三级及重点单位,通过反复磨砺让预案从纸上走向实战。

物资储备方面,库存粮食1.5万余吨、救灾物资4000余件,协议储备应急车辆171辆、大型机械220台,构建“储得足、调得快、用得上”的保障网络;应急避难场所优化后保留标准化场所13处,新规划潜在场所175个,应急车辆常态保障,为群众避险撑起“安全伞”。此外,通过观摩市级“多灾种叠加联合应急演练”,学习无脚本实战模式,进一步优化本县应急体系。

强基固本,打通群防群治

施甸县整合消防、民兵、乡镇骨干及社会力量,组建80支共1602人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开展专项培训7次、跨区域演练3场,让救援力量如根须般深植基层;为偏远乡镇预置卫星电话、无人机等装备,确保通信“生命线”永不断线。

配齐13名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规范宏观异常核实流程,完善群测群防网络,让灾害预警的“神经末梢”更敏感;通过科普宣讲、系列主题活动、短视频传播等方式提升全民防灾意识——“5·12”期间利用赶集日开展宣传活动,向近2000人次普及避险技能;防震减灾“六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及“第一响应人”培训覆盖全县学校,为防灾基础浇筑“混凝土”。

下一步,施甸县将围绕应急能力现代化目标,持续强化应急通信覆盖,深化科普宣传创新,加强基层专业装备配置,加快“一县一策”精准落地,构建多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全县防灾减灾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新时代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贡献生动的“施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