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来,施甸县扎实开展“情倾故乡·点亮未来——保山市第三届在校大学生假期志愿服务周”活动。507名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大学生志愿者,化身大哥大姐、朋友伙伴和辅导老师,服务儿童3000余名,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级联动,促活动有章有法、有力有序
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上下互动、一体推进。活动开展前,市委社会工作部广发招募令,联合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红十字会等部门,以视频形式组织四级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县级领导高度重视,听取筹备及开展情况,作出周密安排部署;县委社会工作部及时转发招募令,通过“强支书”喊话等方式加强宣传发动,并下沉乡村一线跟踪指导;县直相关单位“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实现资源共享、活动联办;各乡镇靠前指挥调度,积极搭建平台,做好督促、服务和指导;各村(社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活动提供必要保障。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落实同力的合力,确保活动有章有法、有力有序推进。
劳逸联动,促活动有苦有甜、有滋有味
活动秉持劳逸结合理念,既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也让小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各村组活动室成为孩子们的“加油站”“充电站”“托儿所”“娱乐场”,成为暑期好去处。
旧城乡旧城村和芭蕉林村的3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旧城乡中心完小陪伴22名小学生度过一周时光,既针对课业重难点开展精准辅导,又组织“123木头人”“丢手绢”等经典游戏,还穿插播放科普视频《硒之科普-什么是硒?》,以生动形式拓宽孩子们的科学视野。
酒房乡17名返乡大学生化身“爱心导师”,通过课程辅导、兴趣课堂、心理陪伴等形式,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用青春力量构筑“心灵港湾”。
何元乡何元村组织“撒下花种,点亮村居”种花活动,为返乡大学生上了一堂劳动实践课,既让他们学到农耕知识,也让村民感受到青年反哺家乡的赤诚与担当。
校地联动,促活动有情有爱、有声有色
施甸县委社会工作部主动链接省内外高校,以校地联动模式推进活动开展。
南京师范大学8人志愿服务队深入木老元乡3个村,为乡村儿童开设别开生面的暑期课堂。这场跨越千里的服务,既为山里孩子打开探索世界的窗口,也架起校地合作、共育未来的爱心桥梁。
水长乡水长村,西南林业大学的大学生将“生物多样性”“濒危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等知识点融入互动问答、趣味游戏,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宝贝”。“大哥哥大姐姐讲得真有意思,我以后也要保护它们!”一名小朋友课后兴奋地说。
在施甸县委社会工作部实习的云南大学2名研究生全程参与活动,其中周卓颖说:“我既是组织者、督导者,也是参与者、志愿者。在甸阳镇两个社区开展活动时,孩子们求知若渴的样子特别可爱,我在活动中受益多多、收获满满。”
此次活动规格高、规模大、范围广、效果好,既得益于志愿者的精心策划、细心组织、用心落实,更离不开四级联动的统一领导、谋划与实施。活动有终点,服务无止境。施甸将以此为契机,把志愿服务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抓实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