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政务要闻
遇见非遗 | 施甸:扎龙绘龙扬非遗 龙抬头时龙会启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03日 09:22 浏览:[] 作者:杨林元 段茸茸 段晓波 陆应仙 张智力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二月二,龙抬头”,滇西大地春意渐浓。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村寨,非遗匠人们正以竹为骨、以彩为魂,为即将启幕的龙会盛典赶制各式各样的祥龙,这项传承500余年的民俗技艺,正以蓬勃之姿唤醒乡村振兴的文化脉动。

在施甸县甸阳镇大竹蓬村清平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施甸龙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段建勇的院落宛如“龙之工坊”。四米高的彩绘龙头昂首向天,金鳞赤须在阳光下流转生辉,相邻的小滚龙龇牙吐雾尽显威仪,这些龙头是段师傅为施甸县太平镇思腊寨村精心绘制的。得知龙头完工,思腊寨的村民们迫不及待地前来迎接。

“我从春节到现在一直在画龙,截至目前,一共画了四个龙头和五条龙皮。”段建勇说。

送走思腊寨的村民后,段建勇和妻子又马不停蹄地为仁和镇杨家山村绘制“龙皮”。丈量、打样、晕染,十余道工序在夫妻默契配合中有序推进。在他们的巧手下,一条色彩斑斓的龙皮逐渐成形。

“这条是青龙,总长为八十多米。画的时候要注意三点:一是红色的龙筋一定要在龙背的中间;二是龙鳞大小看起来要均匀;三是龙骨节之间的距离、尺寸要均匀。”段建勇说。

除了绘画,扎龙的过程同样复杂且精细。扎龙师傅们选用韧性极佳的竹条,通过巧妙的编织手法,构建出龙身的骨架。每一根竹条的弯曲角度、拼接位置都需精准把控,方能塑造出龙的灵动姿态。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一个个龙骨架初现雏形,为后续的裱龙、绘龙奠定了坚实基础。

施甸龙会每年从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开始,一直持续到二月末。在此期间,施甸县太平镇思腊龙会、仁和镇热水塘龙会、太平羊皮会、仁和镇东山寺龙会等大小龙将依次登场,热闹非凡。

“施甸龙会历史悠久,已有500多年的传承。每年从农历二月初二开始,全县会举办十多场龙会,这些活动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盛会。”施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罗靖说。

施甸龙会不仅是一场民俗盛宴,更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悉,施甸龙会每年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带动了当地旅游产品的销售,促进了餐饮业和住宿业等产业的增收,有效拉动当地经济。2017年,施甸龙会被正式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全县共有140余条大小各异的龙,其中,旧龙皮长度超过百米的长龙有6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