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政务要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施甸县做好五道科普“加法题”助力教育“双减”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1日 08:32 浏览:[] 作者:李荣富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近年来,施甸县充分利用和优化各种科普资源,着力做好科普进校园、科普主阵地、科普比赛、科普云课堂、科普辅导员五道“加法题”,不断助力教育“双减”政策有效落实,精准赋能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做好科普进校园“加法题” 增强“双减”内生力

充分发挥施甸县科普大篷车“小型流动科技馆”作用,深入全县各学校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开展科普宣传及科普体验活动,为青少年送上一场场“科普盛宴”,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氛围,切实助力教育“双减”。2023年以来,依托科普大篷车共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21场次,展出科普展板420块、体验展具126件,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书籍)13000余份(册),展示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表演21场次,受益学生达17000余人次。协助并参与全省科普大篷车到县一中开展联合巡展行动,在县一中举办了“航天精神·云南行”施甸专场活动,开展航天科普系列讲座、播种太空种子、航天科普展等,有效激发了广大学生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兴趣。在县一中、二中、三中举办了2024年全国“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汇讲座,受益学生达2000余名。


做好科普主阵地“加法题” 增强“双减”驱动力

充分利用县三中、旧城小学、保场九年一贯制学校等校园科技馆和县二中地质科普长廊、太平中学航模社团室等作用,免费向全县各学校、学生开放,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科学、认识科学、走近科学和开展科普研学的固定学习平台,不断助力教育“双减”。截至目前,全县中小学科技馆共接待各学校学生参观、体验、学习23700余人次。依托3条地质科普研学线路、11个研学点,组织学生开展地质科普研学1000余人次。充分利用仁和镇五楼明德小学研学劳动体验基地,每年组织近5000余名学生到基地开展研学体验活动。依托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科普示范教育基地等科普教育阵地开展青少年科普宣传教育活动50余次,受益学生达2700余人次。2024年暑假期间,联合447名返乡大学生组成科普志愿服务队,分别深入甸阳镇幸福社区、仁和镇张家村、酒房乡摆田村等111个社区(村),对留守儿童开展科普培训和宣传活动,助力“双减”,着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不断助力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


做好科普比赛“加法题” 增强“双减”创新力

充分抓住中央、省、市举办各种青少年科普比赛活动的机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比赛,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助力教育“双减”。2024年,组织参加了第十届全国青年科普实验暨创新大赛保山初赛、第一届云南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云南省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实践活动、保山市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比赛活动,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不断提升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动员和支持各学校充分利用好校园科技馆、实验室、科普室等作用,积极举办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爱的科普比赛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着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做好科普云课堂“加法题” 增强“双减”灵活力

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媒体优势,采取线上科普交流等灵活便捷方式,让青少年了解、学习科普知识更加灵活、更加便捷、更加有效。借助13个乡镇的教学互联网,为近百所学校开展“云科普”,实现科普资源共享更加便捷。在学校开通校园科普广播,在校园多媒体制作播放科普微视频,让校园科普活动“有声有色”。组织县一中10名优秀高中生参加了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西安交通大学分营线上活动,通过中国科协“云上科学营”平台,与186名线下营员、300余名线上营员沟通交流、学习体验,共同感受科技魅力,了解前沿创新知识。组织县二中学生与地质大学开展“云上科普”活动,地大博物馆讲解员线上直播带领学生云游博物馆,向学生科普地球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探索科学、追求真知的好奇心。


做好科普辅导员“加法题” 增强“双减”执行力

充分用好化学、物理、生物、科学、信息等特长教师人员,建立健全各中小学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每校明确一名副校长分管科技教育工作,并配备至少1名的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全面形成学校科技教育组织网络,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将科技辅导员纳入教师培养全过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积极为科技辅导员搭建“校外课堂”培训平台,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级培训班、竞赛观摩、研讨会等活动,进一步提升科技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着力建设一支有能力、较稳定、高素质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助力“双减”政策有效落实、提质增效,不断推动施甸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