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政务要闻
施甸县“四个一”强化保山猪产业科技小院建设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8日 09:03 浏览:[] 作者:李荣富 张海彪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今年以来,施甸县立足保山猪产业优势,充分借助农业大学动医学院科研、人才、资金等资源力量,坚持建设一个小院、集聚一群专家、培育一批人才、带动一片群众“四个一”措施,着力加强保山猪产业科技小院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学普及,不断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建设一个小院,搭好科技小院“新平台”

以云南农业大学动医学院为申报主体,聚焦保山猪产业,依托施甸县新海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在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大中村建设保山猪产业科技小院,着力在保山猪品种利用、饲养管理技术、饲料使用、疫病防控、肉制品加工及市场开发等方面开展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打造集养殖、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保山猪产业示范基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大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力度,提升群众科学养殖水平,不断助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460万元,建成科技小院办公区90平方米、专家宿舍楼90平方米、研究生实习宿舍楼180平方米、技术研究室1间、基础动物疾病检测平台1个、存栏规模为500头的育种和生态养殖基地1个、肉食品加工车间1间、游客接待中心1个,为科技小院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建设主体施甸县新海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先后被评为云南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云南省和保山市龙头企业等。


集聚一群专家,注入科技小院“新活力”

立足保山猪产业科技小院建设,加大人才凝聚力度,充分利用云南大学动医学院资源优势,引进云南农业大学赵桂英博士、富国文博士等多位专家在科技小院建立“赵桂英专家工作站”,云南大学动医学院每年派出2—4名专家到科技小院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和科普服务等活动,聘请省、市、县10多名专家和科技人员作为科技小院的技术指导员,同时,每年还吸引一批省、市、县专家和学者到科技小院开展研学、交流和科普等活动,不断为科技小院注入“新活力”、为保山猪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


培育一批人才,打造科技小院“新引擎”

坚持把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小院建设、深化乡村产业振兴的助推剂,组织本土人才跟班学习、邀请科技人员实地培训、开展科技下乡、推进专家师生结对帮扶等形式,推动更多“土专家”“田秀才”破“土”而出。通过多年培养,布朗族张海彪成为科技小院的骨干人才,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科技特派员”“施甸县创业致富带头人”等称号;依托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团服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载体,邀请各级技术专家开展“订单式”“实践式”“保母式”、全方位、立体式技能培训,培养养殖家庭技术能手6名、致富带头人4名,为保山猪产业发展提供了“本土人才”支撑。开设“空中课堂”,充分利用微信、短信、抖音等新媒体,定期或不定期向群众发送保山猪养殖加工技术知识和视频,让群众了解、学习、使用科技知识更加灵活、更加便捷、更加有效,着力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产业产值。


带动一片群众,激发科技小院“新动能”

聚焦科学普及、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乡村振兴,充分发挥科技小院示范带动作用,采取“公司+科技小院+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养殖保山猪和加工火腿、腊肉、香肠等肉食品,由公司和合作社进行统一养殖技术指导、统一开展技术培训、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带动全村77户群众进行保山猪养殖和肉食品加工,带动群众增收560余万元。同时,公司还为大中村附近的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带动34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务工收入每人每月3000余元。另外,还带动发展以年猪饭、古树茶采摘及制作、布朗族土罐茶品尝、布朗族民宿为主的乡村旅游,年吸引游客3.6万人次、开展学生研学活动50余期400多人次,不断激发科技小院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