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子飘香,在袁隆平生前题词的“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科研基地和繁育基地里育种材料和亲本繁殖喜获丰收,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科研基地,播下的育种材料长势喜人,沉甸甸的稻穗低着头,颗粒饱满。科研人员和工人们在基地里选株、脱粒、装袋,一丝不苟,确保选择好每一粒种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奎丽梅和同事们在这块繁育基地开展水稻繁育工作已有三个年头,三年间她们累计种植育种材料近1.5万份。为了选择好水稻种子,奎丽梅和同事们密切配合,凭着肉眼观察,靠着多年来的选种经验,精心细致地选择质量上乘的植株,用笔认真地记录水稻种子的年份信息、地点信息以及品种信息。
“我们4月播种,5月移栽,9月到了收获的季节,9月初我们团队的老师就开始在这里进行选种,预计整个选种过程大概在9月底完成,我们选出的数千份的高低代的优质种子材料将会到海南进行进一步的加代和测配,到了明年新的一批种子材料将会回到水长开启进一步的选育过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奎丽梅说。
在亲本繁育基地里,一望无际的稻田犹如一块巨大的金色地毯铺在田野上,收割机来回穿梭于稻田间,抢收工作如火如荼,蓝天、白云、金黄的稻田、劳作的人们构成了一幅壮美的丰收画卷,令人赞叹。
“今年,我们施甸引进了十四家科研单位到这里开展水稻育种工作,我们共种植水稻育种材料三万余份,预计将有两万七千份育种材料将参加下一轮筛选。繁殖方面今年我们施甸总的繁殖情况来看,因为受了高温的影响,有个别品种虽然出现了问题,但在总产上我们最高产量还是突破了六百五十公斤,平均产量来看,现在预计和去年的四百八十公斤基本持平,这样一个产量水平应该在全国来讲还是处于一个领跑的地位。”施甸县水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研究员徐光说。
据了解,近年来,施甸县依托气候和土壤资源优势,积极建设水稻科研基地、核心繁育基地、高标准稻田和综合服务区4个项目,共建成核心科研基地500亩,亲本繁育基地5000亩,全力打造全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繁育核心基地,做大做强水稻亲本种子繁育产业,建成了和海南“冬繁”基地有机结合的全国杂交水稻育种“夏繁”基地,将常规8年至10年的育种时间缩短为4年至5年。目前,施甸每年提供全国两系杂交水稻母本用量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