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以来,施甸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共建设34个集中安置点和2个分散安置点,搬迁群众5555户2347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141户21939人),搬迁规模居全省第13位,保山市第1位。全县共有1000人以上安置点5个,其中幸福社区是保山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也是全省33个特大型安置点之一,搬迁群众3956人,涉及全县13个乡镇102个村,14个少数民族,且绝大多数为初中及小学以下文化水平。2019年搬迁入住以来,为有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难题,施甸县探索出党建引领“三联三化建三家”的社会治理实践,着力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组织联建 党建区域化 建党群之家
组织“搭台”,筑牢战斗堡垒。始终把党建引领贯穿安置点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各类资源统筹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拓展党员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构建联动共治的工作格局。全县安置点共设置村(社区)党组织1个、党支部25个、党小组8个。依托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搬迁安置点内的每名党员干部联系安置点10户群众,通过入户走访、火塘会、院坝会等形式,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
社区“统管”,健全组织机构。全县设立城市社区1个——幸福社区,100个村(居)民小组挂靠安置点所在村(社区),实行统一管理。其中:新成立居民小组11个,村民小组54个;8个安置点属整组搬迁沿用原有35个村民小组管理。健全村组干部待遇长效增长机制,将幸福社区干部和100名小组长薪资待遇全部纳入县级财政保障。全县34个集中安置点有机构、有组织、有领导、有服务,解决了搬迁安置点“搬出地管不了,搬入地不便管”的“两不管”困境。
群团“共理”,建强服务阵地。坚持把群团组织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开展,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方式,在各搬迁安置点建立群团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扩大群团组织覆盖面和服务力。2019年以来,团委、妇联、民政、公安等部门陆续在部分安置点设立儿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警务室等服务阵地。目前,全县搬迁安置点新设立群团组织7个,依托安置点所在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中心24个,设置警务室9个、明确责任片警19人,设置安置点楼栋长、片长50人,设立信访接待机构11个、明确信访工作人员15人,专门负责易地搬迁相关信访事项接访办理。
治理联抓 资源集优化 建幸福之家
“小村规”撬动“大治理”。充分发挥搬迁群众主体作用,聚焦搬迁群众所急所需,明确制定《村规民约》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程序,并形成五个模块供各乡镇和村(安置点)参考借鉴。结合基层治理实际,积极听取群众、乡贤和党员干部意见建议,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提升群众认同感和参与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意识,让搬迁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角”,促进自治、德治、法治有机融合。邀请法律顾问对34个搬迁安置点村规民约进行审查,针对村居处罚权、环境卫生、优惠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增强村规民约的可操作性,以“小村规”约出乡村文明新气象、约出群众幸福生活。
“小服务”传递“大温暖”。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社区管理、共建共治、联建共建等方面的作用,组建“巡防”队伍、推出“三色”服务,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针对各乡镇搬迁点未成年人无人照管难题,以村为单位,联合社区治保委员会、社区民警、综治维稳员、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组建社区“巡防”队伍,对安置点及周边开展常态化分时段巡查,尤其加大重大节假日巡逻力度,让居民早中晚都能见到社区干部,居民安全感得到大幅提升。针对城市搬迁点“人员庞大、结构复杂”的特点,幸福社区深入开展“三色”志愿服务,奏响“幸福”交响乐。“粉色”服务妇女儿童,建设“妇女儿童之家”,开设“四点半课堂”、暑期志愿服务、调解夫妻矛盾,促进社区家庭和谐,为搬迁点学生辅导家庭作业、假期作业。“绿色”服务青壮年,建设“青年之家、工会之家”,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会、招聘会等活动,结合“红色劳务”输出,积极与人社部门对接,与劳务公司长期合作,推荐劳动力稳定就业。“银色”服务老年人,通过开展节日送温暖、卫生清洁、义剪、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让老年群体真正体会到幸福社区的温度,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小实事”汇聚“大幸福”。万兴小干田安置点综合采取“五社联动”、“一约一会”、“助老员+党员+志愿者”三种模式,整合社会力量,以民生“小实事”汇聚百姓“大幸福”。坚持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现代基层治理行动框架,坚持“一约一会”促治理,立“一约”村规民约,建“一会”红白理事会,推进社区群众共享共治;坚持“助老员+党员+志愿者”协同发力,依托“关怀山村留守老人”公益项目,组织党员、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日常上门、“微心愿”认领、节假日慰问等服务,为和谐安置点绘就幸福底色。
网格联动 管理精细化 建平安之家
为破解优化安置点“搬出地管不了、搬入地不便管”难题,探索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安置点治理工作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34个集中安置点网格内配备网格员66名,网格内建立党支部26个,网聚资源、互联互动,统筹共驻共建单位力量,积极参与网格治理,有效处置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形成了“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格事尽知、事在格了”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幸福社区依托安置点党总支“1+2”党组织体系,在第十九网格的基础上将安置点划分为四级网格管理。其中:“安置点”为一级网格,由安置点党组织书记任网格长,“两委”班子成员为网格员,负责“面”上管理;“安置点楼栋”为二级网格,1—6栋为第一网格,由第一支部书记任网格长,7—11栋为第二网格,由第二支部书记任网格长,负责做好片区内矛盾纠纷调解和应急处置相关工作;“楼栋”为三级网格,楼栋长任网格长,物业管理人员、党员中心户、责任心强的群众为网格员,负责排查、反馈和协调解决群众相关诉求;“楼层”为四级网格,选配10名楼层长,由楼层长和党员中心户负责常态化排查每户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探索出“平安共同体+网格智治”新模式,夯实了搬迁安置点社会治理根基,推动网格服务“一张网”,社区治理“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