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政务要闻
【乡村振兴】施甸:一棵桑树的独白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03日 08:42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

我是一棵桑树,生长在施甸县仁和镇查邑村毛家自然村,你很难寻找到我的身影,毕竟我只是毛家自然村316亩桑地中的一棵桑树。我和我的朋友们在这片土地上已生活了二十多年,岁月如梭,我们见证着村庄的变化,盖新房、修道路、架路灯、种树木……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村庄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优美。

近年来,仁和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在查邑村毛家自然村的126户农户中就有77户农户养蚕。依托“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由施甸凯喜雅丝绸有限公司为蚕农提供蚕种,由施甸县仁和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指导为农户传授养殖技术,农户养蚕交茧,实现了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2024年,预计鲜茧产量5.7万公斤,产值将达340多万元,蚕桑产业已成为毛家自然村增收致富的传统产业。大家都说:“走上养蚕路,全家能致富。”我打心里为他们高兴。

今年4月,农户领回蚕种后,他们将我们身上最嫩最小的叶片采摘下来喂养蚁蚕,在农户们的悉心照料下,经历四次脱皮后,春蚕成了五龄幼蚕,这时农户再从我们身上采摘成熟的叶片喂蚕。五龄幼蚕在完全停食后,便开始左右上下地摆动,慢慢结茧。一亩桑地一年可养4张蚕,每张蚕可获得收入约3200元。

我的主人叫毛从良,他种了6亩桑树,一年可养25张蚕,收入约52000元。小蚕桑在仁和镇查邑村毛家自然村织出了强村富民的大产业,铺就了勤“茧”致富新“丝”路。

近半年以来,村里有一件“怪事”,村干部、小组长、村民,还有一些我不认识的人,听说他们叫“施工队”,总是每天忙忙碌碌。我看着他们开挖坑池、安装接管、放置一个个蓝色的池子,觉得很奇怪。听村民们说,这是因为村里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公共区域,造成了环境污染,镇、村干部决定采取“一个小三格+一个尾水收集池”,将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收集起来,用于浇灌村民家的桑地、菜地,实现“污水不出户”。

怪不得,我的主人最近都不从河里抽水“喂”我了,我看见他从沉淀池里取水就近浇灌,方便得很。沉淀池的水是天然的有机肥,我能获取更充足的养分。主人浇灌我的成本也变少了,听他说每亩桑地可以节省肥料、人工、抽水、灌溉费用达230元,全村316亩桑地一年可节省种植成本7万元左右,真是“废水”变“肥水”,桑叶变“金叶”。

日子有奔头,生活有干劲,勤劳的人们用双手“织”出幸福生活。到冬天,我和我的“朋友们”的叶子将会被“剃光”,我们也就完成了今年的“使命”,来年春天,老树桩发出新芽,又有新的蚕宝宝等待着与我们见面。四季交替,时光流转,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期盼着村庄面貌越来越好,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