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政务要闻
【粮食安全——施甸在行动】施甸:田为纸 秧为笔 3万份育种材料赴大田竞选“优等生”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4日 15:44 浏览:[] 作者:杨林元 瞿柯楠 段晓波 吴丹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又是一年插秧季,在袁隆平生前题词的“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施甸县,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里田水如镜,美不胜收,3万份水稻育种材料正在按节令进行移栽,这些育种材料将在这里选出性状较好的“优等生”进行繁殖应用。

在繁育基地上,工人们拔秧、捆秧、运秧、插秧,各司其职,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在田间铺展开来,不一会儿,一块块水田就变成了一块块绿色方阵。稻田阡陌纵横,与近处的村舍、远处的青山相互呼应,一幅以稻田为纸、秧苗为笔的夏日田园风光画卷浑然天成。

在绿意盎然的水田里,一块块上面写着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的粉红色小牌子整齐地插在秧苗旁,显得十分耀眼。对于这些小牌子的摆放位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奎丽梅丝毫不敢马虎。

“这些小牌子上有年份信息、地点信息以及品种信息,比如我们用R代表恢复系,用F代表低代材料。”奎丽梅向我们介绍。

据奎丽梅介绍,今年云南省农科院有近5000份育种材料需要在施甸县水长乡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进行移栽,秧苗期很难从外观上来区分各个育种材料,因此在移栽的过程中,这块代表育种材料身份信息的小牌子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有将近5000份的育种材料,这些育种材料的遗传信息是不一样的,用小标签进行标识后,按照我们规定的株距和行距,栽插到指定的位置,方便我们区分这些育种材料。”奎丽梅说。

据了解,今年除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外,还有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10家科研院所到施甸开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品种选育和繁殖工作,科研育种材料达3万余份。这些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种材料稳定后,将成为两系杂交水稻的母本,科研工作者将利用这些母本和提供花粉的父本进行杂交配组,得到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再从中筛选鉴定高产、优质、多抗的两系杂交水稻优良新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奎丽梅和同事们在这块繁育基地开展水稻繁育工作已有三个年头,三年间她们累计种植育种材料近1.5万份。

“在这1.5万份育种材料里,我们筛选了两用核不育系的材料是6份,已通过了云南省的技术鉴定,为下一步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提供了新的亲本材料。此外,我们通过鉴定的3个杂交籼稻新组合也通过了云南省的审定,为下一步在籼稻区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新品种。”奎丽梅说。

近年来,施甸县依托气候和土壤资源优势,积极建设水稻科研基地、核心繁育基地、高标准稻田和综合服务区4个项目,共建成核心科研基地500亩,亲本繁育基地5000亩、全力打造全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繁育核心基地,做大做强水稻亲本种子繁育产业,建成了和海南“冬繁”基地有机结合的全国杂交水稻育种“夏繁”基地,将常规8年至10年的育种时间缩短为4年至5年。

2023年,施甸县繁种产业带动了近百户群众增收,实现产值达13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