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政务要闻
【乡村振兴】施甸:“巴掌地”里挖“甜汁”乡村振兴风帆劲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28日 09:19 浏览:[] 作者:杨林元 段晓波 瞿柯楠 段茸茸 车岷 来源: 施甸融媒体中心 打印

人勤春来早。如何解决群众零碎分散的“巴掌地”不好管理的问题?施甸县酒房乡沙子社区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群众的“巴掌地”变成了整块的甘蔗“高产地”,从“巴掌地”里挖出了“甜汁”,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正是甘蔗种植的关键时期,在酒房乡沙子社区的部分山地上,挖掘机正挥舞着长臂在地里紧张作业,一会儿工夫,原本杂乱无章的山地变成了一块块平坦而壮观的梯地。在改良好的梯地上,机声隆隆,甘蔗播种机正在地里来回穿梭,栽种着甘蔗。在先前种植好的甘蔗地上,甘蔗苗迎着春阳向上生长,满眼碧绿,甚是养眼。

苏子杨是酒房乡沙子社区大垭口组村民,见到他时他正在甘蔗地里小心翼翼地进行破膜引苗。当提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之前种地的艰辛,他打开了话匣子。

“我家在这个片区的地,总面积有2.2亩,但是分为六块,最小的那块连一分都不足。”苏子杨说。

才2.2亩山地,就分成了六个小块,这让苏子杨耕种起来很不方便。在沙子社区大垭口组,和苏子杨家一样耕地零碎分散的农户不在少数,这样的状况让大家很是无奈。今年沙子社区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下,将农户分散的小地块进行合并,在确保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再重新分配到农户手中。

“这下子,把它改了以后,我家2.2亩的地,它就全部在一处,种它就相当方便。”苏子杨说。更让苏子杨高兴的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为机耕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乘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东风,苏子杨还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大力发展甘蔗种植。“我家今年种植甘蔗的面积是200亩,每亩大约产6吨,200亩地大约产出1200吨甘蔗,毛收入大概60多万元。”苏子杨说。

据悉,沙子社区现有甘蔗种植面积3000余亩,其中新植面积1700亩。“今年我们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后,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耕作条件,90%以上实现了机耕机种。”施甸县酒房乡沙子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杨发李说。

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还为乡村振兴变出了新天地,让农户在甘蔗地里挖出了“甜汁”。

“在今年的甘蔗产业发展中,我们新植任务完成了1700亩,在这1700亩当中,通过土地流转,大户种植的有20多户,面积大约1300亩。”据杨发李介绍,今年沙子村的3000余亩甘蔗地产量将达18000余吨甘蔗,产值将达9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