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6-1-10_C/2018-0831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姚关镇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18-08-22 |
文号 | 浏览量 | 154 |
垃圾收处有新招 小镇面貌换新颜
——施甸县姚关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处理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姚关镇紧紧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旅游小镇这条主线,着力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的问题,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重要抓手,建设两座标准化垃圾热解处理厂,探索出一条垃圾集中清运处理的有效路子,守护好一片绿水青山。
一、基本情况
2013年6月,姚关镇投资120万元建设蒜园垃圾热解处理厂,占地2.52亩,日处理垃圾2吨,范围覆盖山邑、蒜园两个社区,2894户9610人。2015年9月,依托省级建制镇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建成总投资425万元的河尾村垃圾热解处理厂,占地9.56亩,安装8t/d、2t/d的垃圾热解设备各1台,建厂房1座,1套附属设施,每天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10吨,范围覆盖剩余10个村(社区),9221户29835人。整合农村环境综合连片整治项目资金124万元,配置压缩式垃圾清运车1辆,钩臂式垃圾清运车7辆,垃圾清理工具118套,垃圾斗100套,垃圾箱30只。系列设施设备的建设和完善,为全镇垃圾处理奠定基础。
二、主要做法
谋划一个科学的选址布局。两个垃圾热解处理厂位置的选择,始终坚持高起点统筹谋划,一方面,召开群众会议,多方听取群众对垃圾热解处理厂选址的看法和意见。另一方面,邀请环保局专业人士对选址出谋划策和把关。围绕全镇发展生态旅游这个中心,选址远离旅游区、生活区、水源湿地保护区,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而且选择临近交通干道,方便垃圾运输。同时,结合镇情实际,两个垃圾热解处理厂呈小型化分散布局,一个位于镇域北片,另一个位于镇域南片,合理分担消化全镇垃圾。
探索一个高效的收运途径。垃圾热解处理厂项目建成后,及时到村听取群众对垃圾收运方式的想法和意见,多次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议和村民理事会会议,结合群众的意愿,明确农村生活垃圾由农户自己收集,统一集中投放到垃圾收集箱,后由垃圾清运车定期、定时清运至垃圾热解处理厂,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探索建立“户集—村运—镇处”的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体系,从收集、收运到处理,形成一条完整的垃圾处理链条。
制定一个合理的收费标准。为保障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转,推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姚关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实行收费制管理。按照关于生活垃圾清运价格的相关文件要求,上报发改部门关于垃圾清运费收费标准的请示,通过召开听证会,明确收费标准,农户每户每年60元,宾馆每户每年480元,食馆、超市每户每年600元,不同的受益群体根据垃圾产生量的多少,实行阶梯式的收费标准。
执行一个长效的运行机制。按照“政府投入、企业运作、农户筹集”的机制运营管理,政府整合项目资金、投资设施设备,全镇的环卫保洁及垃圾清运处理统一交由施甸县润成村镇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润成公司”)运营管理,运营管理费由农户筹集,村“两委”协同润成公司定期向受益群众收取。润成公司招聘专业人员,负责垃圾热解设备的维护、垃圾分拣、垃圾焚烧等具体事务。政府出资购买的垃圾收集清运设备,全部下放到村,由各村负责垃圾的收集和清运工作。
三、取得成效
一是人居环境新改善。实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处理以来,通过电子热解设备无尘处理生活垃圾,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并且全镇垃圾处理实现“日产日清”,有效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突出问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出门可见路净、水清、天蓝,为生态旅游小镇建设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是群众意识新提升。适当缴费、环境变美、宜居舒心,群众认可垃圾热解无害化处理方式,自觉自愿用实际行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垃圾入桶入箱,守住垃圾治理的“第一道关”,潜移默化中培育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营造了“景美
人更美”的农村新风尚。
三是城乡一体新推进。姚关镇是保山市城乡一体化试点镇之一,探索建立的村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机制适应本地长足发展,从内部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实现集镇、乡村全覆盖;从外部看,农村城里一个样,公共服务均等化。垃圾集中清运处理这一项惠民实事,切实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