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01525946-1-17_F/2018-0720003 发布机构 施甸县姚关镇
公开目录 工作动态 发布日期 2018-06-13
文号 浏览量 21
主题词 扶贫
易地扶贫搬迁“建新拆旧”工作推进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建新拆旧难、拆旧复垦率低一直是难题所在。施甸县姚关镇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中,建档立卡户459户1915人报名搬迁,均已签订搬新拆旧协议,并且90%以上的报名户都有0.25亩(约150平方米)以上的宅基地。其中,2016年度完成搬迁任务135户565人,全部入住,但是搬新拆旧率低于10%。再如,施甸县姚关镇河尾村,51户报名搬迁安置点,其中,48户建档立卡户,3户随迁户,没有一户愿意拆除老房子。存在这样的困难,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习惯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建档立卡户,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需要种植粮食,养殖牲畜。而新建的安置点配套附属设施还不完善,发展种养殖业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搬迁群众多数选择“两头”跑,住在安置点的同时,把老宅当作生产基地。如,施甸县姚关镇富阳社区董龙二组建档立卡户杨孝伟户,搬迁姚关镇朱市冲黑泥田安置点,老家有耕地4.3亩,水田1亩,他们家人住安置点,每天回老家种庄稼、养生猪,延续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二是方便照顾上学的孩子。安置点建成后,虽然贫困群众搬迁入住,但很多管理问题没有理顺,孩子就近上学等政策没有出台,贫困家庭的孩子仍然在原村就学。为了方便照顾上学的孩子,搬迁户也不愿拆除老宅。如,施甸县姚关镇大岭岗村大关箐自然村李忠江一户,搬迁姚关镇朱市冲黑泥田安置点,孙女张王青在本村上小学,为了方便照顾孩子,该户未拆除老房,属于“两边跑”。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强化教育引导,向群众讲明讲透建新拆旧政策,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建新折旧率和拆旧复垦率。二是加快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殖小区,在顺应群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确保搬迁户“搬进来,稳得住,能致富”。三是探索安置点管理新机制,出台政策确保搬迁户的孩子就近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