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6-1-10_A/2017-1120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姚关镇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17-11-15 |
文号 | 浏览量 | 8 |
抓牢项目强基础融合发展谋实效
——姚关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材料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一带一路”建设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入手,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各国内生发展动力,拓展世界经济增长新空间,是实现全球治理的有效探索。姚关镇紧扣“一带一路”建设理念,发扬新时代丝绸精神,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全镇设施互联互通性不断加强。
一、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扎实推进省级建制镇示范试点建设项目。2015年,姚关镇被确定为省级建制镇示范试点后,科学编制规划、扎实落实责任,紧密围绕“以集镇建设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提升功能为措施、以示范带动为己任”的要求,试点先行,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实施稳步推进。2015—2016年项目建设中,投资1311万元完成姊妹河过境段治理和大龙潭水源点保护工程;投资394.5万元实施垃圾热解处理示范工程,建成476.6平方米垃圾热解处理厂房一间,安装8t/d热能垃圾处理机一台,新建81.27平方米砖混结构管理用房一幢及配套设施工程;投资230万元建成山邑朱市冲、河尾村河尾自然村两个文化活动场所;投资159万元实施高原特色种植业实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流转土地226.5亩,种植大树杨梅8142株、红花油茶11000株,建成139.3平方米管理用房一幢及配套附属设施;投资633万元实施姚关敬老院建设,主体工程全部结束,完成综合楼2220平方米、餐厅280平方米建设,内置床位100张,正在实施室外供排水、供电、绿化等附属工程,年底可建成投入使用。2016—2017年项目建设中,投资1593万元建成集镇综合管廊沟2.34公里;投资252万元建成集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投资50万元完成姊妹河景观桥基础部分建设;预计投资150万元建成“995”关爱“三留人员”服务平台,目前正在安装监控设备;集镇路面改造、绿化、亮化工程准备开工建设。
扎实推进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2017年6月,“善洲小镇”成功入选云南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项目建设紧紧围绕“红色+绿色”的思路,突出善洲元素,着力打造“国内唯一一个以杨善洲精神为主题的研学旅游基地”和“云南省一流的青少年开放式户外教育基地”,规划范围3.74平方公里,三年计划总投资11.21亿元,主要建设善洲爱国实践基地项目、青少年户外研学营地、善洲生态创新谷、善洲滇西粮仓党建基地、青少年湿地研学基地、朱市冲民俗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园、姚关古镇休闲区等8个项目,9月底已全面开工建设。规划设计上,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于8月初通过市级评审,已上报省级待审查批复;招商引资上,当前,施甸县人民政府已与天津博爱医药集团签订正式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项目推进上,朱市冲民俗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园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76亿元,同时,注重提前谋划、倒排工期,把环评、水保、土地预审、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与规划编制同步推进,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预计年底可如期完成20%的投资任务。
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建设。脱贫攻坚是全国上下最大的惠民系统工程,按照脱贫“五个一批”工程中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工作思路,我镇强化服务和统筹,把握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进度。朱市冲黑泥田安置点,占地162.45亩,规划建设房屋182套,其中用于商业开发43套、安置房139套,户型设计分别为90㎡、165㎡、180㎡和210㎡,已严格按照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规定,切实整改面积超标问题。预计年底可完成安置房建设139套19470平方米,可以保证报名的95户建档立卡户入住,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同步开展。水镇小高层安置点,征地128亩,计划建设安置房376套,户型设计分别为49.31㎡、74.72㎡、84.27㎡、99.05㎡和118.64㎡,严守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规定,目前正在开展地质勘探、建设前期手续报批等工作,修建性详规初稿已完成,年底可开工建设。
二、工作取得的成效
小投入撬动“大资金”。姚关镇项目建设注重资源整合,走一条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大发展的路子,巧用小资金,实现大作为,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投资拉动效应。省级建制镇示范试点建设,坚持“财政拨款一点,项目整合一点,多方筹措一点”的方式,集聚资源,形成合力,扩大辐射范围。一是整合项目补齐缺口。三年试点年限,每年可获得20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全部用于项目建设,缺口部分整合其他项目资源,如,河尾自然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工程与2015年美丽乡村(省级重点建设村)项目、宣传部“小广场、大喇叭”项目整合。二是带动投资扩大辐射。我镇重大项目建设,均以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为指向,带动其他惠民资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姚关中心卫生院扩建纳入浦发行卫生项目,投资2400万元建设1幢7000平方米住院楼,现已完成基础建设,投入使用后我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将大幅提升;投资1.36亿元建设施甸县善洲思源实验学校,按照全寄宿九年一贯制学校规划建设,建成后进一步促进我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计年底可完成一期工程建设。
小景点提升“大环境”。姊妹河过境段治理和大龙潭水源点保护工程,为群众休闲娱乐游憩提供重要场所,以“微景观”工程带动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纵向发展,与善洲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规划设计理念不谋而合,顺应生态立镇的发展路线。一是“两违”整治有成效,镇村干部共克时艰服务改革发展大局,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会议等形式宣传相关政策,带头自行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全镇现已拆除“两违”建筑1.2万平方米,切实做到“消存量、零增量”。二是街道整治有成效,有效遏制集镇非法占道经营行为,街面划定小车位372个,摩托车位215个,摆摊控制线1463米,实现坐商归店、流商归摊、摊点归位,切实还路于民。三是垃圾清运有成效,河尾垃圾热解处理厂建成使用,全镇实行“户集—村收—公司运输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受益村农户筹集垃圾清运管理费,每户年均60元,村“两委”定期收取交至施甸县润成村镇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管理,镇、村、组三级环卫管理管护机制已然形成,门前水更清、地更净、天更蓝。
小项目营造“大氛围”。重大项目推进与工作作风转变双向互动,融通互促,项目建设作为载体,提振工作作风,营造全镇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反过来再促进项目建设增效提速。一是镇干部工作作风更严更实,全镇上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以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推动省级建制镇示范试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重大项目建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祛除“慵懒散漫”现象,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环境日渐形成。二是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更大更强,集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成使用,建后效益得以彰显,有效解决了老集镇污水溢流、雨天积水、出行不便的难题,村级工作得到街区群众的支持和认可,村干部工作干劲更足,凝聚力向心力更强,村与村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优良氛围。三是群众环保意识更凸更显,伴随着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成效日渐凸显,环保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民心,在村规民约约束下转化为自觉行动,普遍树立起“自己的环境自己建”“保护环境得实惠”的思想,创文之风在群众中蔚然兴起。
三、面临的困难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省级建制镇示范试点建设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16—2017年的项目主要集中于集镇改造,街区范围人口密度大,车流量大,安全生产要求更加严格,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出行;老集镇部分房屋破损严重,修复难度大,施工进度缓慢。下一步工作中:一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项目进度,缩短影响街区群众出行的时间;二是分段建设,缩小影响街区群众出行的范围;三是做好安全生产防护措施,保障街区群众安全出行。
善洲小镇创建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起点比较低,需要在培育主导产业上再谋划;二是三年完成创建工作,2017年完成总投资的20%,2018年完成总投资的50%,2019年完成总投资的30%,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工作需要打破常规超前或同步开展,工作量非常大;三是特色小镇创建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县镇两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压力很大。下一步工作中:一是抓合作,配合县级加强与投资方博爱集团的沟通协调,发挥其在生物医药、养老养生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培育和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二是抓推进,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感,配合县级提前谋划、倒排工期,把环评、水保、土地预审、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与规划编制同步推进,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抓融资,融资渠道上,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政策性银行贷款等方式,以及积极向上争取中央、省、市各级重点项目建设基金,多种渠道的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稳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有效支撑投资增长。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资金缺口较大。朱市冲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工程受地理环境限制,并且结合打造乡村旅游景点的要求,基础设施投入过大,按照原来户均5万元资金补助,资金缺口较大。二是项目推进缓慢。安置点规划设计滞后,结合相关政策与当地农户意愿,安置点规划设计图纸经过多次修改调整,加之今年雨水较多,导致项目实施进度缓慢。下一步工作中:一是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按照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拨付、管理等程序,保障资金安全使用。同时用好搬迁户宅基地增减挂钩政策,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流转,增加土地出让纯收益解决资金缺口难题。二是加快项目推进。针对朱市冲安置点前期施工进度慢的问题,抓住进入冬季的施工黄金季节,在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搬迁户按期入住。同时,按照项目前期基本建设程序,积极与县直相关部门对接,全力以赴完善水镇小高层安置点的相关建设项目基本程序,确保项目建设合法合规。
四、相关工作意见建议
恳请上级部门加强对我镇重大项目建设的指导帮扶,帮助解决资金缺口的共性难题。其中,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任务重、时限紧、要求高、考核严,恳请上级对此项工作给予政策倾斜、重点支持,在项目审批、用地保障、资金安排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特事特办,确保特色小镇顺利推进,通过省级的考核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