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6-1-04_A/2018-0130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姚关镇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18-01-22 |
文号 | 浏览量 | 53 |
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三农”投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繁荣富裕。但是,涉农资金长链条、低效率的分散管理模式也愈发凸显弊端,应予重视。
一是碎片化。涉农资金分散、品种类别繁多、碎片化明显,难以产生聚合效应。如,目前,发放到户到人的涉农补贴有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小麦良种补贴、玉米良种补贴、油菜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国家生态公益林补贴、省级公益林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机具补贴、家电下乡补贴、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等等。
二是条块化。涉农项目由多个部门分别牵头或者组织实施,交叉重叠现象突出,条块化明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政策发挥应有之义,对农业发展的推动力也逐渐下降。如,目前,参与涉农项目管理的部门有财政、发改委、农开办、交通、水利、国土、农业、林业、扶贫办等部门,各相关部门的涉农资金在资金投向、实施要求、管理方式等方面不尽相同,一些涉农资金来源于多个部门,而一些相近或相同的涉农项目往往由多部门交叉实施。
三是同质化。“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涉农项目落地后实施主体往往比较单一和同质。一方面,多个涉农主管部门下达项目申报任务后,习惯性的上情下达容易导致横向不沟通、纵向不衔接的弊病。另一方面,实施主体向多个涉农主管部门申报财政支农项目,存在重复接受补助资金的问题。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地方成立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涉农项目管理办法,从项目申报、资金管理、监督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规范。二是整合涉农资金,按照资金投向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的原则,明确涉农资金支持的重点方向和建设任务,应整合资金重点向示范区和重点项目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