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33022015259234k-/2022-1219005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文化和旅游局 |
公开目录 | 人大建议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22-12-19 |
文号 | 浏览量 | 55 |
阿福友、李友谊、王生敏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对布朗民族文化保护的建议》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工作的关心和重视,我县在挖掘和保护布朗文化遗产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传统文化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从2004年开始申报至今,全县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有53项。其中,省级7项,市级21项,县级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有84人。其中,省级10人,市级35人,县级39人。
一、加强民族文化保护的组织领导。
成立了由县文旅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文化事业股股长、文化馆馆长等为成员的施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县文化馆设立了施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专门负责“非遗”挖掘、整理、申报、保护、管理等日常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格局,从而有力确保了工作有人管、有人干。
二、加强民族文化保护项目规划建设。
一是县文旅局已将布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点规划项目纳入“十四五”文旅规划中,向上积极争取相关项目资金,向下充分挖掘整理布朗文化,力争将布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纳入省、市级规划“盘子”。2022年争取到施甸县布朗族歌舞乐保护项目一个,项目资金15万元,按要求于下半年在摆榔乡实施。
二是布朗族“木老元布朗族山歌之乡”保护项目和“布朗族服饰习俗”保护项目已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上,布朗族文化有民间音乐项目3个:布朗族民歌《赶马调》等千余首、布朗族祭祀舞乐“蛮筒鼓舞”、布朗族吹打乐《蜜蜂过江》;民间舞蹈项目2个:布朗族舞蹈“打歌”、布朗族祭祀舞“蛮筒鼓舞”;传统习俗项目2个:布朗族婚礼习俗、布朗族“接木龙”习俗;传统文化保护区项目2个:摆榔乡菠萝寨布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木老元乡下木老元村布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1个:布朗族芦笙制作工艺。
三是对全县布朗族习俗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形成详细调查报告,建立健全文字、图片、影像资料档案库。同时,借助“非遗”传承人的影响力、号召力,在哈寨与姚布朗族工艺坊”,开展布朗族服饰习俗传习和产品开发,使之成为布朗族服饰传承基地和布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地;在木老元乡文化站、哈寨、下木老元建立有传习所,开展芦笙、唢呐民族乐器制作、演奏培训。
三、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
一是对布朗族歌舞、习俗等文化进行收集和提炼,编排了大型歌舞节目《金布朗》、《蛮筒鼓舞》、《布朗欢歌》等,多次在省、市、县的各种展赛活动中演出获奖。在对布朗族文化进行收集、调查和整理基础上,编撰了《布朗族舞蹈集成》,出版了《施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布朗民歌》,创作推广《布朗酒歌》集,在市、县内普及推广,使打歌活动成为了广场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健身娱乐活动之一,编排了布朗族韵律操,在中小学校进行推广。
二是2020年11月26日,电影《布朗山儿女》亮相第3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荣获电影节开幕式影片。影片主要是根据云南保山施甸县发生的真实故事改编,并在央视六套和厦门卫视进行直播。还应邀参加第三届澜湄国际电影周海报展映,通过拍摄该片后布朗族服装被国家电影博物馆收藏作为永久展出服饰,影片已征录到云南省“记录小康工程”收藏影片。
四、按时发放各级非遗传承人补助经费。
2021年在按时发放省非遗传承人补助经费5.6万元、市非遗传承人补助经费4.86万元后。通过积极争取,县财政克服资金困难,安排了县级非遗传承人补助经费3.7万元,对全县37位县级非遗传承人每人发放了1000元补助。
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县文化事业的关注,真诚地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县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