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政协施甸县十届二次会议第 87 号提案的答复
宁伟委员:
首先,感谢你们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关注。您提出的《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建议》,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我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共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34 个、分散安置点 1 个,建成安置房 5555 套,完成搬迁 23479 人,其中建档立卡户 5141 户 21939 人、同步搬迁 414 户 1540 人,已全部搬迁入住。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取得决定性成效。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点已转入后续扶持阶段。您提出的《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建议》反映了搬迁户的诉求和愿望,也是目前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建章立制,强化责任落实。切实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保障搬迁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完善安置点功能布局,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大力实施产业培育和就业带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有效拓宽收入渠道,带动更多易地扶贫搬迁户实现就近就业,进一步提升小区的入住率,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此各部门坚持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抓好落实,确保易地搬迁后续各项扶持工作取得实效。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署,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双组长”,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担任指挥长,负责统筹协调和落实易地搬迁具体工作。制定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产业发展、技能扶贫、拆旧复垦、项目验收、稳得住等工作方案,为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有序推进提供有力政策支撑。二是建立搬迁群众动态监测预警,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以安置点为重点做好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三是开展“走访群众、服务基层”调研,县易地办成成工作专班,对辖区内安置点和分散安置户开展调研,采取入户走访、实地查看安置点、与搬迁群众座谈,深入了解群众搬迁后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2.紧密协作,强化后续帮扶。按照“以岗定搬、以业定迁”的工作思路,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编制完成所有集中安置点产业规划和就业计划,做到建档立卡搬迁户产业就业全覆盖。一是强化搬迁群众收入。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其中就业9739 人(省外务工 3146 人、省内区外务工 1450 人、周边基地等区内务工 224 人、扶贫车间就业 136 人、公益岗位就业 726 人、自主灵活就业 2956 人)。二是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安置点周边规划建设养殖小区和农产品交易场所。目前已建成养殖小区 13 个、农产品交易场所 6 个,切实为搬迁群众发展养殖业及从事个体经营提供场地和平台。通过以集体经济进行管理的方式,明确了与搬迁户后续帮扶利益联结机制。据测算,以集体管理项目每年可为农户人均带来收益 208 元,到户项目每年可为每户搬迁农户节约养殖成本 1000 元。三是加强后续项目扶持。2019—2023 年,我县共争取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 13209.15万元,通过实施产业发展项目、新建养殖小区、扶贫车间等,进一步改善安置点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条件,吸纳搬迁群众就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
3.抓实保障,强化管理服务。认真协调和解决搬迁户子女入学、户口迁移、社会保障等问题,目前全县安置点共设置村(社区)党组织 1 个、党支部 20 个、划分党小组 7 个、组建群团组织 7 个,设置警务室 9 个、明确责任片警 19 人,设置安置点楼栋长、片长 50 人,设立信访接待机构 11 个、明确信访工作人员15 人。迁入县城到周边学校就学 795 人,其中:学前教育 150人、小学 453 人、初中 179 人、高中 8 人、中职 5 人;迁入乡镇到学校就学 2612 人,其中学前:439 人、小学 1528 人、初中 602人、高中 22 人、中职 21 人。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根据您所提的建议,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工作的相关政策和要求,一是督促和指导乡镇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在建项目,争取早日发挥效益;二是不断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完善社会治理,为搬迁群众解决思想、生活和习惯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三是加大安置点项目资金申报力度,把各个安置点均打造成宜居家园,真正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同时突出产业就业这个重点,引导各个安置点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加大力度促进素质提升,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