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894-4-15_Z/2016-1118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人社局 |
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总结 | 发布日期 | 2016-11-18 |
文号 | 浏览量 | 23 |
施甸县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立足部门工作,以整县脱贫工作为中心,结合实际抓落实,部门业务、整县脱贫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目标均按期实现了预期目标。
一、2016年工作完成情况回顾
(一)整县脱贫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专项行动取得初步成效。按照素质提升工程“四个一批”(即:围绕产业发展培养技能人才一批、围绕园区需求转移一批、通过技师院校进行“两后生”培养一批、通过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创业一批)的技能扶贫思路,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实施“1户1人1技能”素质提升。共组织驾驶、烹饪、电焊、种养殖业等培训6531人,完年度目标6000人的109%,其中:下岗失业人员364人,农民工6158人。云保“互联网+公共就业”系统共录入劳动力信息13.9万人。二是朗族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孵化平台作用初显。按“一园两区”的模式,创建了县级创业园平台,摆榔(食用菌种植)、木老园创业园区(林下养鸡),园区占地面积90.83万平方米(835.13亩)。创业园建设已完成全部创建工作,首批入园创业32人(户),养殖绿壳蛋鸡2万羽以上,种植食用菌20万棒以上,增加就业101人,辐射带动创业162户,有效提升了我县返乡农民工创业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水平。创业园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园区。
(二)就业压力有效缓解。一是开发就业岗位0.42万个,完成预期目标的107.7%,增长16%,其中公益性岗位638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0.336万人,完成预期目标的108%,增长13.8%;城镇登记失业率3.64%,控制在4.3%的目标范围内;转移农村劳动力8.95万人次,完成预期目标任务8.5万人次的105%;组织高校毕业生见习113人,完成预期目标的113%。二是积极贯彻鼓励创业促进就业、贷免扶补、小额担保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政策,通过创业促进就业贷款扶持1865人(户)自主创业,带动0.47万人就业。三是落实援企稳岗补贴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共对51家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给予稳岗补贴,共支出补贴77.06万元。四是全面推广“云保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共录入劳动力信息13.9万多人。五是借助云保互联网+公共就业系统,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目前全县共录入就业人员信息13.6万人次,牵头组织专场招聘会5场次395人次。六是援企稳岗补贴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共对51家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给予稳岗补贴,共支出补贴77.06万元。
(三)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的政策、法规要求,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社保优惠政策等改革,全县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拓宽,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全县参加保人数达28.46万人次,其中:城镇职工保险参保人数1.44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9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万人;工伤保险1.1万人;生育保险0.99万人;失业保险0.94万人。二是全县社会保障覆盖面达100%,社会保险待遇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各险种参保率、续费率均达到预期目标;全县金融社保卡已完成发放、核对、入档等工作,共发放社保卡18万张。三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已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信息收集、信息录入、审核等相关工作,全县共录入参保单位信息161个,在职在编干部职工信息7178人,退休退人员信息2523人。现阶段处于省级建立数据库,设置参保编号入档阶段,待省级下发编号后,可完成建档工作。四是降低社保险费政策全面落实。失业保险费率由2%降至1.5%,工伤保险基准费率已由三个档次调整为八个档次,生育保险费率由0.8%调整为0.5%,城镇职工医疗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由保山市平均工资的80%核定降低为60%;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20%下调为19%等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全县312家企业(以险种计)2.33万人的缴费费率均得到下调,共减轻参保对象经济负担69.41万元。
(四)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贯彻落实“人才强县”战略规划,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是结合全县人才需求实际,采取出市—到省—面向全国的“走出去,引进来”方式,积极与西安交大等挂钩帮扶单位沟通、协调,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定向招录等方式,切实做好人才招引工作。2016年事业单位共招聘200人。其中:高校直招32人(高中教师18人,卫生系统14人);定向免费医学生2人;特岗教师招聘100人;公开招聘58人;定向招聘8人。设置43个公务员招考岗位,共招考43人。二是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乡镇津贴、职务与职级等方面的政策,有效激发了工作活力。全县共有共有4155名工作人员享受乡镇津补贴;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已完成首次审批工作,共有254名科员晋升副科职级,72名副科晋升正科职级,68名正科晋升副处职级;深入开展行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司勤人员安置工作,已安置司勤人员91人。三是共抽调21名新录用公务员到贫困村进行一线工作锻炼,抽调14名优秀在职干部到村挂职锻炼。四是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机制更加科学、合理,全县涉及职称改革对象有3174人。
(五)劳动关系更加协调。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企业劳动合同、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均达98%、96%、89%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均达100%;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达99%以上;企业军转干部稳定,无不稳定因素;农民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全县255个项目共缴存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2583万元;共接受并处理了讨要工资的信访件52件,追讨工资1651.58万元。同时,依法依规受理劳动人事争议1起,仲裁结案率100%。
(六)机构编制管理及“放管服”改革情况。一是严格控编减编。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要求和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有关规定,合理分配编制。根据《保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核准下达县(市、区)编制总量的通知》(保市机编〔2015〕25号)精神,全县分配下达到各单位的行政编制为1400名,待分配行政编制13名,占编制总量的0.92%,分配下达事业编制5400名,待分配事业编制有35名,占编制总量的0.65%,均符合上级要求预留待分配编制不超过3%的规定。核销群团机关和参公单位的暂定编制170名,剩余机关的302名暂定编制将在本年底核销完。二是建立和公布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全县55个部门建立了权责清单,县直共保留行政职权6233项,对应责任事项48021项,对应追则情形44809项;乡镇拟保留行政职权共1056项,对应责任事项4906项,对应追责情形5804项。三是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对2015年公布保留实施的177项行政审批事项(含省市驻施单位纳入县级目录管理13项)进行调整,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8项(含省市驻施单位2项),承接市级下放项目4项,合并项目2项(合并为1项实施),新增事项4项(含省市驻施单位2项),全县拟保留行政审批事项176项(含省市驻施单位13项),并编制成《施甸县行政许可项目目录》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县政务服务管理局网站进行公示实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七)机关自身建设情况。严格按照“四群”教育、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安排部署,认真开展了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狠抓机关内部作风建设,整治“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创先争优,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全局干部职工“为民、务实、清廉”的意识明显增强;以优化机关自身队伍为目的,通过招录、选调等方式充实了人社工作队伍,杜绝了风险岗位“一人兼多职”带来的风险,并以“人尽其才”为原则,对机关内部人员进行岗位调整,有效提升了队伍的战斗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一拖四),项目概算投资1392万元,已完成投资590万元,其中:县级中心406万元,处于承台施工建设阶段,预计11月份可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人社服务群众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将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存在问题及面临形势分析
(一)存在问题和不足。一是就业结构问题。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第一产业就业人居高,第二、三产业就业比例偏低。二是社会保险征缴、扩面问题。社会保险各险种信息系统分隔,参保人员重复参保、多头参保(统筹区内外同期参保);失业保险保障项目偏少,城乡居民保保障水平偏低;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社保意识淡薄, 社保扩面和保险金征缴两难的问题一段时期内仍然存在。三是人才不足的问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特别是教育、卫生专业系统编制不足,人才较为紧缺的问题需得到及时解决;人才仍以计划配置为主,受身份、岗位编制、县域经济、待遇等因素限制,存在“剪刀叉”现象,县乡急需人才引进难,优秀人才外流现象突出,特别是一些优秀骨干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流失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四是劳动维权难度大的问题。社会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合同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用工单位不依法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逃避社会保险义务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建设领域利益诉求多样化、复杂化,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访维权问题。五是基层服务硬件设施薄弱的问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软、硬件设施落后,当前县级和部分乡镇服务平台(一拖四)虽然已批准立项实施,但资金缺口较大,服务平台建设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并且大部分乡镇的服务平台仍未得到立项,人社“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硬件基础设施与群众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面临形势分析。一是随着我县整县脱贫工作的推进,上级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项目的入驻,必将会对提升就业质量、增强城乡社会保障能力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随着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整合等一系列重大民生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社会保障的扩面,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三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体系的日益成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入,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会对促进就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国家、省、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积极实施民心工程,出台了小额贷款、贷免扶补、社保补贴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优惠政策,必将给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注入新活力。
三、2017年工作计划
围绕县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部署,2017年我们将围绕整县脱贫的工作目标,着力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深入推进精准技能扶贫。围绕“一户一职业技能”培训目标,按照全县整县脱贫规划,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继续实施“四个一批”素质提升工程,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尽快帮助更多农民掌握一项技能,增强贫困群众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认定一人、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脱贫一户”,达到脱贫致富目标。2018年计划组织技能培训1.6万人次左右。
(二)提升创业就业质量。加大创业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力度,推进创业就业扶持政策的制度化、常态化,通过政策扶持创业促进就业,同时充分运用“云保互联网+公共就业”平台,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解决好招工难、就业难的双向矛盾,有效提升创业就业质量。开发就业岗位不少于0.4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0.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8万人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达0.6万人次以上。
(三)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加快推动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建设,以社会保险全覆盖为目标,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加各种保险,不断拓宽保障面,全县各险种参保人数达32万人次以上。加大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整合政策落实力度,提升居民养老、就医保障水平,全县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0.35万人、城乡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2万人以上,其中城镇医保参保人数达3万人以上。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2017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启动规范运行。依法推进所有用人单位和职业人群参加工伤保险,实施好“同舟计划”,重点推进建筑业参加工伤保险专项行动,全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1万人。严格落实保优惠政策,积极推进社会保险费率改革,失业保险缴费费率、工伤保险费率调整,最大限度提升社会保障能力,确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0.8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0.94万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运转、保值、升值。
(四)加强人事人才管理。围绕“人才强县”战略,积极推进人才机制体制创新改革,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开发、评价、流动、激励和管理等机制,为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使用提供保障。结合全县人才需求实际,采取出市—到省-面向全国的“走出去,引进来”方式,积极与西安交大等挂钩帮扶单位沟通、协调,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定向招录等方式,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继续推进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做好公车制度改革司勤人员安置工作。
(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落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机制,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以规范农民工用工行为为重点,依法规范各类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有效化解劳动纠纷,妥善处理群体性劳动关系事件,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全县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6%以上,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89%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100%以上。
(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一是加快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一拖四”建设项目推进步伐,想方设法解决项目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计划年内完成县级平台主体工程建设。同时,积极争取旧城等9个乡镇的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二是不断加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险种的信息共享网络推进力度,实现各险种信息共享、异地互享。三是以基层党建服务平台为依托,加大乡、村公共服务联网建设和信息共享,向乡村延伸,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结合“挂包帮、转走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推进纪律和作风建设,增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为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提供保障。
四、对县委2017年的工作建议
一是建议对全县的人才开发方面,特别是基层服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出台相应政策措施,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二是对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给予项目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