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01525897-9-/2021-0330002 发布机构 施甸县统计局
公开目录 统计信息 发布日期 2021-03-30
文号 浏览量 278
主题词 其他
施甸县少数民族状况浅析

施甸县少数民族状况浅析

一、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施甸县少数民族39种,少数民族总人口31374人,占全县户籍总人口的9.0%。其中,人数超过1000人的民族有:彝族14352人、布朗族9043人、佤族1927人、白族1240人、傣族1295人、回族1158人。

  二、近五年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状况

2016年少数民族人口29675人,同比增长2.4%,占户籍总人口的8.6%,2017年少数民族人口30289人,增长2.1%,占户籍总人口的8.7%,2018年少数民族人口30689人,增长1.3%,占户籍总人口的8.8%,2019年少数民族人口31056人,增长1.2%,占户籍总人口的8.9%,2020年少数民族人口31374人,增长1.0%,占户籍总人口的9.0%。五年年均增长1.6%,少数民族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每年以0.1%的增长速度发展。

三、我县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情况

我县少数民族乡镇有两个,摆榔彝族布朗族乡,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2020年摆榔彝族布朗族乡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7万元,同比增长15.2%;粮食产量6268吨,增长3.8%;预计生猪存栏8380头,增长3.5%;肥猪出栏20030头,增长24.5%。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乡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7万元,下降11.7%;粮食产量3831吨,增长0.8%;预计生猪存栏9752头,增长10.7%;肥猪出栏7870头,增长1.9%。

四、少数民族乡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一。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语言的障碍、地理环境及其它客观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乡镇以种植业生产为主,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近年来,虽然对民族乡镇农田水利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从整体看,其落后的水利状况未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一遇干旱,农田粮产不可避免受损。

(二)生产方式滞后。全县农业依然是个体农户为单位的传统种植、畜牧业主导,大部分群众习惯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小农思想意识浓厚,土地流转机制不活,农业生产手段滞后,机械化作业程度不高。

(三)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老龄化趋势严重,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这部分人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固守田园,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由于农业对外部环境依赖程度高,加之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中介销售队伍缺乏,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农村电商发展缓慢,导致农、畜产品市场产、供、销脱节,大大降低了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提高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村经济质量。提高农村产业化水平,强化精深加工,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培育上,坚持加工型、经营型、市场型、服务型等多种形式并举,打破所有制地域界限,扶持一批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努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龙头企业。二是搞好绿色食品开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绿色食品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亮点、农产品的卖点,少数民族乡镇要围绕建设食品基地的要求,尽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一要抓产品开发。采取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等措施,大上精深加工项目,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绿色食品,增强企业市场开发和科技创新能力。二要抓品牌培育。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积极组织好各种展销、促销工作,充分利用展销等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加大对品牌的宣传力度。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转变农田水利建设全靠国家的思想观念,建立一种全方位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机制,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增强抗灾能力。应采取“国家争取一块、政府扶持一块、农民自筹一块”的原则,按照市场机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收费”的原则,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三)紧紧依托资源,着力发展畜牧业。目前,畜牧业发展势头很好,特色养殖业为农民打开了致富之门。少数民族乡镇具有很多饲料资源,发展畜牧业的潜力比较大。大量稻草、米糠丰富,通过畜牧业的发展,还可以积累大量农家肥,保证绿色农业发展,形成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四)依靠地理优势积极发展民族风情旅游、民族传统饮食等第三产业。依托“东篱风雨”旅游场所的网红力量,政府要加大宣传造势,大力的打造木老元乡“四大山牧场”、“四大山雪景”、“金布朗文化”。加大宣传包装力度,将本土的绿色有机食品“木老元绿皮鸡蛋”、“本地黑山羊”、“深山吊厓蜂蜜”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充分利用自媒体发展平台,联动“线上+线下”、“购物+旅游”,利用抖音、微博、直播等新媒体形势培育“网红打卡地”,吸引消费者。

(五)加快提高少数民族乡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市场经营意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加快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基础。一要切实抓好素质教育,针对民族乡镇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开设一些相关的农业课程,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和文化补习、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让少数民族从业人员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二是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增强市场意识和适应能力,使广大农民能够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组织农业生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农资就位情况、市场价格、农产品和畜禽产品供需情况等信息,做到信息畅通无阻,切实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六)要注重文明礼仪,增强综合素质。文明礼仪是生活和工作的根基,是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防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文明素质,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我们县乃至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文明事,说文明话,让文明礼仪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让我们的素质上一个台阶。

审核签发:杨波 撰稿人:段玉德 联系电话:8124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