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4-5-/2022-0803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旧城乡 |
公开目录 | 重大项目建设 | 发布日期 | 2022-08-03 |
文号 | 浏览量 | 55 |
旧城乡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狠抓土地整治项目,以“三个组织化”推动“旱改水”项目落地,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土地流转组织化。旧城乡党委按照“统一规划、分片实施”的原则,组建5个工作小组,做好“旱改水”任务分解落实,采取“先易后难,分类突破”的方式,逐村召开“旱改水”项目推进村民理事会、村民代表大会、户长会,与群众面对面谈政策、说意义、绘远景,帮群众算好经济账、效益账、长远账“三笔账”,村(社区)党组织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党日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自然村的党小组利用起来,靠前指挥,协调作战,全面铺开“旱改水”项目,共流转土地1771亩,签订流转协议485份,解决集体土地中田埂、地界争议66起。
本地务工组织化。依托“旱改水”项目,村党总支全面摸排农村劳动力“务工需求清单”,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第三方开列“用工需求清单”,通过“两张清单”精准匹配,村党总支有序组织群众到项目地务工,充分吸纳农村闲置劳动力,参与土地整治、耕作、插秧等项目全过程,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截至目前,已完成水稻种植1330余亩,预计新增粮食产能指标13万公斤;里嘎村挖掘机、大山村旋耕机在项目区提供服务,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30余名犁田、插秧能手到项目区务工,实现人均增收7000元。
项目建设组织化。利用综合整治后土地连片、平整、便于机械化的优点,吸引“两新”组织和本地企业流转土地“筑巢”创业,采取“水旱轮作”的形式,在水稻收割完毕后返租给群众种植一季蔬菜,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围绕“旱改水”项目实施,村(社区)党组织积极争取项目,对周边农村水、田、路进行综合改造,建成易于耕作、旱涝保收的农业生产基地,达到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的目标。截至目前,完成项目区灌溉沟渠建设6435.3米,水管架设3002米,开辟机耕道路3.5公里,新增取水水源点6个,完成土地提质回填1000余亩。2023年,将推进大山片区2500亩项目实施,实现千亩耕地变“良田”。
(2022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