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4-5-02_Z/2016-1228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旧城乡 |
公开目录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日期 | 2016-12-28 |
文号 | 浏览量 | 13 |
王文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旧城乡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6年工作及本届政府任期工作回顾
一、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乡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预计全乡农业生产总值完成32350万元,较上年增长15%;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5900万元,较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8636元,较上年增长13%;本级财政收入完成476万元,较上年增长18.7%;一般财政预算支出3791万元,较上年增长2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2.14亿元和1.5亿元,分别增长46.7%和13.6%。
(二)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强化建档立卡户动态管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688户2653人。实施新街、大山、大田坝行政村及大山、龙塘、马学、李子树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7件;实施切块资金扶持种养殖项目2件。发放小额信贷贴息贷款800万元。开展劳动技术技能培训20次,培训群众3000人次。建成一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102户,安置建档立卡户91户,并于10月中旬启动二期建设。申报扶贫项目11件,计划总投资8200万元,其中债券资金扶持种养殖项目1件,“三百”工程项目6件,整村推进项目3件,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件。2016年末全乡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9%,下降5.6个百分点,大山村、新街村将如期脱贫出列。
(三)产业布局日趋合理。2016年全乡完成土地流转7000余亩,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三条产业带建设初具雏形。粮食种植面积57862亩,总产量1865万公斤;蔬菜种植面积10000余亩,产值突破1亿元大关;经济林果种植面积9200亩;甘蔗种植面积13000亩,入榨量4.4万吨,产值1848万元;烤烟种植面积360亩,产值275万元。生猪存栏85373头,肥猪出栏117000头,肉牛存栏9104头,出栏3600头,实现产值1.8亿元,较上年增长20%。
(四)项目投资快速增长。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4.8亿元,较上年的2.02亿元增长137.6%。招商引资完成5600万元,较上年的4000万元增长40%。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稳步推进,完成投资4000万元;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普惠制项目1件,总投资41万元;整村推进项目7件,总投资1451.89万元;古村落保护、人居环境提升及省级示范村项目7件,总投资1005万元;老坝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总投资320.046万元;旧城社区“四位一体”项目,总投资514.49万元;二号大沟建设项目,总投资1420万元;勐波罗河治理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
(五)生态建设取得实效。依托农业综合开发、整村推进、退耕还林等项目,种植澳洲坚果4800亩,芒果1000亩,蓝莓、石榴4000亩,种植水源林西南桦7万株;完成核桃抚育7000亩。森林防火工作成效显著,全年未发生森林火灾;林业执法力度不断加强,查处滥伐林木案件4件,其中移交县森林公安依法惩处1件,有效遏止了类似案件的发生;严格公益林管护,全乡公益林补偿面积达23389亩,兑付补偿款 53.27万元;落实能源补助政策,补助太阳能热水器170台。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投入民生资金2448万元,新增就业510人,开发就业岗位60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7023人次。“两免一补”政策有效落实,“两基”成果不断巩固,启动第二幼儿园、中学教师周转宿舍等项目建设,总投资684万元。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计生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新农合参合人数15390人,参合率达99.74%,门诊、住院报销350万元。新农保参保人数7943人,参保率达 96.3%。乡级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完善,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5个。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工作,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生活保障金373.95万元,医疗救助款28.6万元,临时性救助、救济款74万元,救济粮1.2万公斤,残疾人补贴23万元。发放“贷免扶补”贷款640万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和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等有序开展。
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总值是2012年18580万元的1.7倍,年均增长14.9%;农村经济总收入是2012年13690万元的1.9倍,年均增长17.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2年4757元的1.8倍,年均增长1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稳运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是2012年1.1亿元的1.9倍,年均增长18.1%,贷款余额是2012年0.85亿元的1.8倍,年均增长15.3%。
(二)产业发展明显加快。粮食总产量是2012年1007.1万公斤的1.9倍,年均增长16.7%,蔬菜产业是2012年4000万元的2.6倍,年均增长26.4%,生猪养殖产业产值是2012年4100万元的4.4倍,年均增长44.7%;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取得新进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7个,土地流转突破万亩,傣荣、禾源、齐鲜等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餐饮、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迅速,城乡商业网点布局日趋合理。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乡公路里程达600公里,乡、村公路104公里,硬化率达100%。实施“五小水利”工程178件,解决4472人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完成35千伏变电站建设项目,农网改造快速推进。完成土地整治项目6件,坡改梯2.4万亩,新增耕地1.6万亩。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1件。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0件。实施二号大沟、勐波罗河治理、三丘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了全国水利重点县、千亿斤增粮、烟水配套工程。全面实现农村无线数字广播电视延伸覆盖工程,电话、互联网实现村村通。
(四)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全乡森林面积15.0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3%。实施退耕还林、自主造林等项目累计5.46万亩,公益林面积达23389亩,兑付补偿金218.89万元。抓实生态保护,对滥砍乱伐行为零容忍,查处滥伐林木案件9起,关闭砂石场5个。建成垃圾焚烧炉3座,实施能源补助政策,补助节能灶914台,太阳能热水器260台。
(五)民生保障明显增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参保率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生活保障金1199.44万元,医疗救助款90万元,临时性救助、救济款211.46万元,救济粮5.75万公斤,残疾人补贴23万元。安全生产、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不断加强。“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条件持续改善,学校餐厅、学生宿舍楼等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184.4万元。医疗卫生事业显著提升,新建中心卫生院住院楼和4个村级卫生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连续举办了4届“勐波罗欢歌”主题文艺活动。建成乡级文化活动中心1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8个、篮球场7块、3000平方米。
(六)社会治理明显提升。深入开展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平安旧城建设,“6995”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增强。构建严管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格局,有效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监管制度,杜绝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的发生。
(七)服务能力明显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决策和部署,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想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环境逐步形成。依法履职,自觉接受乡人大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5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严守法纪红线、政策底线、职责界线和安全防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勤俭节约,大幅压减“三公”经费,勤政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民族宗教、共青团、工会、妇女儿童、残疾人、武装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乡党委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乡人大的有效监督、全力支持;得益于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在此,我谨代表乡人民政府,向全乡各族人民,向关心和支持旧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乡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村组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群众持续增收难,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部分干部思想解放不够,担当意识不强,执行力不到位。对此我们高度重视,着力在创新发展、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上下功夫,不断开创旧城跨越发展新篇章。
新一届政府任期工作建议及2017年主要任务
一、新一届政府任期工作建议
未来五年,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肩负着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盼。我们必须敢于担当,团结干事,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未来五年工作总体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省市县党代会、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业稳乡、城镇富乡、项目促乡、旅游活乡、科教兴乡、和谐建乡”的总体思路,以脱贫攻坚为主线,以项目投资为支撑,做实三条产业带,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突出生态抓产业,做活绿色旅游文章,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力争与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未来五年全乡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五年累计投资达15亿元以上;本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增长15%以上;城镇化率达60%以上。全乡经济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断加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交通、水利、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贫困村落焕发新面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实现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到2018年底完成528户易地扶贫搬迁。
——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覆盖乡、村的路网、水网、互联网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互联互通、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步。三条产业带基本建成,生态建设全面加强,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完成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较快发展,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更加优越,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公民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更加繁荣稳定。
未来五年乡人民政府坚持的基本理念是: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基本理念。突出项目投资拉动作用,创新融资方式和融资体制,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格局。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重点抓好投资和产业发展两大工程,走出一条产业脱贫、搬迁脱贫、旅游脱贫之路。以易地扶贫搬迁和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特色城镇化、农业和旅游产业化发展。围绕三条产业带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依法落实最严格的环境、耕地、森林和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严禁滥砍乱伐,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主动融入全县发展战略,打造沿江旅游环线精品节点,实现对古村落和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加强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落实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强化社会综合管理,构建全民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和基本理念,未来五年,乡人民政府重点做好9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抓实脱贫攻坚。举全乡之力,围绕“五个一批”精准施策、合力攻坚。抓实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坚持能城则城,能乡则乡,能中心村则中心村,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农户搬迁。抓实产业脱贫一批,实施好“三百”工程,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种养殖小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增收有保障。抓实教育脱贫一批,“以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和“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接受相应扶贫培训”为基本目标,让贫困家庭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让贫困家庭劳动力均能接受培训。抓实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依托龙头企业,实施怒江流域生态富民战略,通过陡坡治理、退耕还林、聘用公益林管护员、发展林下经济、生态观光农业及庭院绿色经济等途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贫困群众收益共同提高。抓实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加大民政、社保、医疗救助力度,多方帮助特困人员解决吃、住、医疗等问题。
(二)全面建成特色小镇。坚持生态优先、产城融合、彰显特色、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的原则,以易地搬迁为抓手,加快边远山区群众向集镇、中心村聚集,积极引导农民转移就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美丽乡村”、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农危改等建设,加大对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投入。到2020年,集镇建成区面积达1.3平方公里,人口达1万人,城镇化率达60%。
(三)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引导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方式,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庄园、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推进农业产品深加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全面改善基础设施。主动服务好沿边高速和保施高速旧城段建设,实施乡、村、组间道路硬化互联互通工程。争取完成梨树洼和芦子园河小(一)型水库、中型灌区、行政村人畜饮水安全提质增效、高效节水、抗旱连通和重点山洪沟治理等工程。推进“信息惠民”工程,实现自然村4G网络和有线宽带全覆盖。加快“三网”融合发展,建设电商集聚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五)全面推动深化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政府管理的统一性、有效性。按照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结合社会公共服务的功能,优化人员结构,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快捷和高效的服务,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合理定位。继续抓好财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改革。
(六)全面建成旅游环线。坚持走康体养生、疗养度假、观光体验、自驾旅游、健身休闲等高度融合的发展道路。实施好旧城特色旅游小镇,重点打造4个万亩农业产业观光园,2个温泉休闲度假体验区,3个特色旅游村,3个傣家民族风情园。承接善洲林场红色旅游线路和怒江大峡谷旅游线路,形成点、线、面立体旅游大格局。
(七)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公益林补偿项目,严禁林木采伐;深入开展河流水系、石漠化、地质灾害等综合整治及水源点保护,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扎实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砂石场治理等专项行动,加大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和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力度;农村生活垃圾热解处理技术覆盖率达100%。推进殡葬改革,建成骨灰堂(塔)。
(八)全面加强民生保障。重点实施好第二幼儿园建设、中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谋划好全乡教育园区规划建设工作;继续加大教育考核投入,量化教育教学质量指标,实现争先进位目标。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邮电、通信等各类社会事业,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对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二孩政策。深入开展救灾济困工作,切实关心和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保障城市“三无”人员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扩大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和道路交通监管,严防重大事故发生。支持人民武装、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九)全面构建法治政府。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力打造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着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规范决策程序,完善议事规则,加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力度;建立健全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制度,把政府工作率先纳入法治轨道。全面厘清政府行政职权,不断扩大权力公开范围,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升基层执法水平。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构建完备法律服务体系。认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依法治权、以制度管权,加快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进程。
二、2017年主要任务
2017年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和打赢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乡人民政府将牢牢把握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全面开启旧城跨越发展新征程。
2017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201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6232万元,增长12%以上;农村经济总收入29008万元,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72元,增长12%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力争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金融机构存、贷余额均增长25%以上;各项指标任务完成县级考核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乡人民政府将着力抓好以下8方面工作。
(一)抓实脱贫攻坚。严格按照“七评法”和“五不纳入”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动态管理。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二期项目建设,实现易地扶贫搬迁426户1790人。加速土地流转,抓实产业扶贫,实施200万切块资金种养殖项目2件,200万债券资金扶持养殖业项目1件,300万元种养殖园区项目6件。继续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投入和农业技能培训。实现大田坝、李来、芭蕉林、芒别4个贫困村如期脱贫出列。
(二)抓实农业产业升级。加快三条产业带建设,完成水源林种植3万株;发展蓝莓、石榴4000亩、澳洲坚果2000亩、芒果3000亩,板栗1000亩;以提质增效树品牌为目标,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发展山地蔬菜3000亩。继续巩固生猪产业,发展壮大肉牛养殖产业;鼓励企业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抓实项目投资建设。以扶贫攻坚为契机,重点抓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尚田、大坪子古村落保护、老坝沃“美丽乡村”、旧城社区“四位一体”、地质灾害治理及芒别、李来芭蕉林等10个整村推进等项目;完成二号大沟防渗加固、人畜饮水提质改造工程建设、勐波罗河二期治理等项目,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四)抓实“两违”整治工作。按照“杜绝增量、消化存量、建立机制、确保长效”的总体目标,通过宣传教育、摸底调查、集中整治、依法处理、常态巡视等多种手段,分区、分类、分期对违法违规建筑进行处理。确保到 2017年6月底前,对集镇规划区,施勐公路沿线旧城段集中整治结束;逐步消除城乡违法违规建筑存量,城乡违法违规建筑增量得到坚决遏制,农村建房规划许可覆盖率达 80%以上。
(五)抓实旅游资源开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高标准设计承接善洲林场红色旅游线路和怒江大峡谷旅游线路。围绕4个万亩农业产业观光园,发展软籽石榴蓝莓4000亩、芒果3000亩、澳洲坚果2000亩、冬早蔬菜10000亩。基本建成清水、和尚田、大坪子、蚌柳龙塘4个原乡生活体验区。
(六)抓实生态环境改善。实施好封山育林5274亩、陡坡地生态治理756亩、自主造林3万株、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17656亩、异地植被恢复造林1500亩。加强森林火灾防控及病虫害防治,强化林政执法,继续执行最严格的林木采伐制度。探索建档立卡贫困户以电代柴等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稳步推进绿色殡葬,严肃整治非法圈建墓地行为。
(七)抓实民生事业提升。开发就业岗位70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8000人次。教育文化卫生工作稳步推进,完成中心卫生院职工公租房建设项目,力争实施中心卫生院医技综合楼建设项目、村级卫生室建设项目;完成第二幼儿园和旧城中学教师周转房项目开工建设项目;争取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广场3个;完成“两保”参合率和参保率;强化社会保障救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市场监督管理等工作。
(八)抓实政府自身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和创新力。自觉接受乡人大监督,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责任追究等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领域的行政执法。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乡村两级政务服务体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继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尽心尽力做好各项工作。
各位代表,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让我们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最严谨的作风、最务实的干劲,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为谱写旧城社会经济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