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6-1/20230521-00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姚关镇 |
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发布日期 | 2023-05-21 |
文号 | 浏览量 | 24 |
各村(社区),镇直及驻姚各单位:
现将《姚关镇促进脱贫人口收入增长三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姚关镇人民政府
2023年5月20日
姚关镇促进脱贫人口收入增长三年实施方案
根据《云南省乡村振兴局综合处关于在全省开展脱贫人口收入增长情况调查研究工作的通知》(云乡振处发〔2021〕33号)精神,精准落实国家和省、市、县有关部署要求,为深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政策措施,拓宽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促进全镇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结合姚关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任务,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强基础、农民就业创业拓渠道、农村改革赋权增活力、农村社会保障固基本,进一步加大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着力挖掘生产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稳住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因村因户落实帮扶增收措施,促进全镇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主要领导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压倒性位置来抓,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二)坚持政府推动引导。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发挥各级政府主导责任,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守望相助,形成促进脱贫户增收的强大合力。
(三)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坚持扶智扶志相结合,防止政策泛福利化倾向。农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和贡献者,要把政策支持、项目资金帮扶与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内生动力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的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彰显生力军的强大作用。
(四)坚持分类精准施策。坚持科学分类,精准施策,逐户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增收方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不断拓展脱贫人口增收路径和模式。达到“户户有增收项目,家家有增收门路”。
三、目标任务
围绕脱贫户持续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作为抓手,建立脱贫户可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姚关镇长足发展的优势资源,积极实施优质项目,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结合乡村振兴,统筹谋划,实现村村有特色、户户有产业,根据群众需要开展就业、产业培训,鼓励和支持脱贫户自主创业、转移就业,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四、工作措施
(一)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进程,突出绿色、有机、富硒等特点,加速布局山邑—蒜园片区莲藕种植、水产养殖休闲观光农业带、杨美寨—摆马—河尾—大岭岗低热河谷特色果蔬农业带、瓦窑—陡坡—雷打树冷凉山区果蔬种植带、畜禽养殖三个产业带。坚持“红色+绿色”旅游发展模式,依托“百千万工程”,着力建成姚关坝田园综合体以及“杨善洲精神情景路线”。以施链高速通车为契机,加快推进姚关集镇建材、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围绕特色产业,加快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现代化设施装备建设,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好姚关镇南片商贸纽带作用。建立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规范提升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实现有条件、有能力的脱贫户、边缘户全覆盖,将小农户带入大市场。
(二)持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一是完善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积极为脱贫劳动力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关注脱贫劳动力工资发放情况,关注疫情对就业影响,对已经就业的跟踪服务,对失业的提供精准帮扶,确保稳岗就业工作取得实效。二是用好公益岗位,继续推动生态护林员、护路员、护水员等公益岗位优先安置脱贫群众,逐步有序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和乡村公益岗政策,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帮助就地就近就业。三是争取以工代赈项目,支持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管护时,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吸纳带动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四是进一步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根据群众意愿,结合产业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劳动力接受能力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提升脱贫群众创业、就业能力素质。统筹各级各类培训资源,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就业技能等培训,提高脱贫劳动力就业意愿、就业能力。
(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筑牢脱贫人口增收基础。一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明确村庄分类布局。结合“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类的村庄尽快实现应编尽编。二是实施公路提档升级。着力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推动红色旅游线路建设。争取交通项目,进一步完善30户以上人口较大规模自然村道路硬化,实现人口50户以上自然村100%通硬化路。三是争取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稳步推进三块石水库连通工程。全面排查梳理辖区内供水保障、水质提升,提高因极端气候导致局部出现季节性缺水的抗风险能力。四是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厕所革命”、村庄垃圾和污水处理为中心,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全面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持续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推动全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六是紧跟县域步伐统筹推进乡村两级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移动物联网、“数字乡村”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农村运输服务提质升级。
(五)持续落实兜底政策,保障特殊群体基本生活。一是科学认定、定期调整农村低保对象,提高低保政策精准性,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二是大力推广使用救助平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收入变化,加强动态监测,持续提升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APP普及率、使用率。要切实强化监测预警工作分析研判,第一时间研究帮扶、救助措施,精准对接巩固脱贫成果后续帮扶机制,用好帮扶救助、防贫基金、防贫保险等政策措施,形成高效快捷的反应救助机制,确保存在致贫返贫因素的监测对象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帮扶。
(六)持续开展扶志扶智,落实帮扶增收措施。对内生动力不足的帮扶户,通过扶志扶智,增强其自主发展信心,提高其自主增收能力。引导农村低收入人群家庭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孝亲敬老等优秀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引导农村低收入人群遵守村规民约,践行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赋予其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组织农村低收入人群参与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水平。培育宣传自强不息典型,激发农户自主发展、自主创业热情。引导农村低收入人群参与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家庭种养业质效。推广创办农民夜校等培育职业农民的好经验、好做法,实现智随志走、志以智强,让农村低收入人群即富脑袋又富口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增收方案,做好脱贫户增收项目资金投入、分步实施和监测评估工作。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对村两委班子的培训指导,提高基层干部实施增收计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每个行政村都要瞄准脱贫户和农村低收入人群,制定具体的增收计划,明确帮扶项目、帮扶单位、资金来源、工作责任和年度增收目标,确保增收方案真正落实到户到人。
(二)加强部门协作。各站所部门要通力协作,集中开展脱贫户增收工作,镇乡村振兴办要牵头做好增收方案的实施工作。
(三)确保工作实效。强化作风建设,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对脱贫户增收要做到精益求精,不摆花架子、不走过场。要敢于较真碰硬,对发现的各类减收风险,都要排查落实补救措施。将脱贫人口收入增长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驻村工作队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强化考核问效。对责任不到位、工作不落实、作风不扎实等现象,严肃进行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