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3-7-/2019-0621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何元乡 |
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发布日期 | 2019-06-21 |
文号 | 浏览量 | 60 |
附件4
何元乡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自评报告
一、部门基本情况
(一)部门概况:
1、何元地处施甸县西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7公里。由于受怒江低热河谷的影响,具有典型的立体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肥沃的土壤,丰沛的雨量,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高原立体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物产,农副产品质量上乘,故有"西山晒烟、辣椒之乡"的美誉。烤烟、甘蔗、辣椒、反季蔬菜、畜牧是何元乡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现辖:9个行政村(何元、莽王、王家庄、石头寨、李为地、大仆寨、组军门、大坡脚、大寨门),52个自然村,80个村民小组,农户数3417户,乡村人口15567人,其中:农业人口15452人。
2、当年经济、生产情况
2018年末,实现全乡农民经济总收入26778.56万元,较上年增长14 %,其中农业收入10428.45万元,较上年增长16%,畜牧业14910.46 万元,较上年增长12%,农民外出劳务收入2037万元,较上年增长1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55元,较上年增长13 %。信用社存款余额为14011万元,较上年增长6.86 %,贷款余额8839万元,较上年增长 9.92 %。
(1)农业产业提质增效。2018年大春作物总种植面积2.26亩,粮食作物间套作面积1.7万亩。其中播种玉米22000亩,创建高产玉米县级样1000亩玉米间种大豆示范样板100亩;全乡种植辣椒2000亩,取得经济效益700万元;完成烤烟合同种植面积4390亩,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上级下达的1.22万担烤烟收购任务,完成税收364.1万元;举行农业科技培训15场次,受益人数600余人次。发展构树种植5000亩,积极引导新型产业发展。在组军门村、大坡脚村、李为地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引进程盈集团帮助科学种植构树,目前已在流转区域改造道路14条、里程61.4公里,架设灌溉管道15公里,不仅改善种植区域的道路水利条件,发展了新型产业,而且还带动445户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即时增收增效。
(2)畜牧业增收明显。2018年末存栏生猪43100头,同比增加1.45 %,牛5500头,同比增加1.98 %,羊1100只,同比增加3.68%,禽 65000羽,同比增加3.4%;出栏肥猪86000 头,同比增加6.16 %,牛1600头,同比增加2.7%,羊700只,同比增加16.47 %,禽130000羽,同比增加2.14 %,实现畜牧总产值 13500万元,较上年末同比增加3.85 %;畜牧业收入14000万元,较上年末同比增加6.06%;完成肉牛冻精改良2100头,较上年增加110 %,生猪改良13000头,较上年增加30 %,青贮饲料8000吨。
(3)生态建设稳步推进。2018年实施退耕还林3000亩,酸木瓜种植418亩,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任务,森林抚育1500亩。
3、当年年底财政供养人口明细情况
何元乡2018年年末财政供养人口205人。其中:人大事务-行政运行1人,政府办公(厅)室及相关机构事务-行政运行16人,财政事务-行政运行2人,群众团体事务-行政运行1人,党委办公(厅)室及相关机构事务-行政运行8人,普通教育 139人(-小学教育91人、-初中教育48人),文化-群众文化3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其他广播影视1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事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4人,科技条件与服务-行政运行1人,计划生育事务-计划生育机构2人,城乡社区管理事务-其他城乡社区管理事务2人,农业-事业运行15人(其中:农科站8人、兽医站5人、农经站2人),林业-其他林业6人,水利-其他水利4人。
(二)部门绩效目标的设立情况
按照《施甸县财政局关于印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施财发〔2017〕58号)规定,认真开展2018年本地区财政管理绩效自评。何元乡预算项目自评率要达到100%,并积极推动开展专项资金、部门整体支出以及乡镇财政管理等绩效自评工作。
(三)部门整体收支情况
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779万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315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629万元),调入资金40万元,债务转贷收入78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6243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76万元,上解支出855万元(超基数上解65万元,债券利息上解45万元,政府奖励性绩效上解81万,其他上解664万元)。 债务还本支出1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6243万元,收支平衡。
2018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43万元,其中:上级补助收入3万元,上年结余40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43万元,其中:本年支出3万元,调出资金40万元,年终结余0万元,收支平衡。
(四)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部门(单位)是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各部门(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规范的内部工作机制,明确项目部门或业务科室为单位内部绩效管理的直接责任主体,财务部门负责绩效管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项目绩效评价以项目部门或业务科室为主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由单位指定的牵头部门根据项目部门或业务科室绩效评价数据进行汇总评价。
二、绩效自评工作情况
(一)绩效自评目的
通过绩效目标的设置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实施管理情况、项目绩效评价情况自我评价,了解资金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资金管理是否规范、使用是否有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改进管理措施,不断增强和落实绩效管理责任,有效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客观公正地揭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强化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
(二)自评指标体系(本部分为报告核心内容),自评体系表如下: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指标分值 |
指标解释 |
指标说明 |
评分标准 |
得分 |
扣分原因 |
投入 |
目标设定 |
绩效目标合理性 |
4 |
部门(单位)所设立的整体绩效目标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整体绩效目标与部门履职、年度工作任务的相符性情况。 |
①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②是否符合部门“三定”方案确定的职责;③是否符合部门制定的中长期实施规划。 |
=100%4分、≥ 80% 3分、=70%-80% 2分、=60%-70% 1分、≤60% 0分 |
|
|
绩效指标明确性 |
3 |
部门(单位)依据整体绩效目标所设定的绩效指标是否清晰、细化、可衡量,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整体绩效目标的明细化情况。 |
①是否将部门整体的绩效目标细化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②是否通过清晰、可衡量的指标值予以体现。③是否与部门年度的任务数或计划数相对应;④是否与本年度部门预算资金相匹配。 |
=100%3分、≥ 70% 2分、 =60%-70% 1分、≤60% 0分 |
|
|
||
预算配置 |
在职人员控制率 |
2 |
部门(单位)本年度实际在职人员数与编制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人员成本的控制程度。 |
在职人员控制率=(在职人员数/编制数)×100%。在职人员数:部门(单位)实际在职人数,以财政部确定的部门决算编制口径为准。编制数:机构编制部门核定批复的部门(单位)的人员编制数。 |
控制率≤0,得满分;控制率每超1%扣减0.5分,减至0分为止。 |
|
|
|
“三公经费”变动率 |
2 |
部门(单位)本年度“三公经费”预算数与上年度“三公经费”预算数的变动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控制重点行政成本的努力程度。 |
“三公经费”变动率=[(本年度“三公经费”总额-上年度“三公经费”总额)/上年度“三公经费”总额]×100%。“三公经费”:年度预算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招待费。 |
变动率≤0,得满分;控制率每超1%扣减0.5分,减至0分为止。 |
2 |
|
||
重点支出安排率 |
4 |
部门(单位)本年度预算安排的重点项目支出与部门项目总支出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履行主要职责或完成重点任务的保障程度。 |
重点支出安排率=(重点项目支出/项目总支出)×100%。重点项目支出:部门(单位)年度预算安排的,与本部门履职和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和经济影响、党委政府关心或社会比较关注的项目支出总额。项目总支出:部门(单位)年度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总额。 |
=70%-80% 4分、=60%-70% 3分、=50%-60% 2分、=40%-50% 1分、≤1% 0分 |
1 |
|
||
过程 |
预算执行 |
预算完成率 |
2 |
部门(单位)本年度预算完成数与预算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完成程度。 |
预算完成率=(预算完成数/预算数)×100%。预算完成数:部门(单位)本年度实际完成的预算数。预算数:财政部门批复的本年度部门(单位)预算数。 |
=100%2分、≥ 60% 1分、 ≤60% 0分 |
|
|
预算调整率 |
2 |
部门(单位)本年度预算调整数与预算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的调整程度。 |
预算调整率=(预算调整数/预算数)×100%。预算调整数:部门(单位)在本年度内涉及预算的追加、追减或结构调整的资金总和(因落实国家政策、发生不可抗力、上级部门或本级党委政府临时交办而产生的调整除外)。 |
=100%2分、≥ 60% 1分、 ≤60% 0分 |
|
|
||
支付进度率 |
2 |
部门(单位)实际支付进度与既定支付进度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和均衡性程度。 |
支付进度率=(实际支付进度/既定支付进度)×100%。既定支付进度:由部门(单位)在申报部门整体绩效目标时,参照序时支付进度、前三年支付进度、同级部门平均支付进度水平等确定的,在某一时点应达到的支付进度(比率)。 |
=100%2分、≥ 60% 1分、 ≤60% 0分 |
|
|
||
结转结余率 |
1 |
部门(单位)本年度结转结余总额与支出预算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本年度结转结余资金的实际控制程度。 |
结转结余率=结转结余总额/支出预算数×100%。结转结余总额:部门(单位)本年度的结转资金与结余资金之和(以决算数为准)。 |
结转和结余率=0,得满分;结转和结余率(绝对值)>0时,每增加5%(含)扣减0.5分,减至0分为止。 |
|
|
||
结转结余变动率 |
2 |
部门(单位)本年度结转结余资金总额与上年度结转结余资金总额的变动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控制结转结余资金的努力程度。 |
结转结余变动率=[(本年度累计结转结余资金总额-上年度累计结转结余资金总额)/上年度累计结转结余资金总额]×100%。 |
变动率<0时,得满分;变动率≥ 0时,每增加5%(含)扣减0.5分,减至0分为止. |
|
|
||
公用经费控制率 |
2 |
部门(单位)本年度实际支出的公用经费总额与预算安排的公用经费总额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机构运转成本的实际控制程度。 |
公用经费控制率=(实际支出公用经费总额/预算安排公用经费总额)×100%。 |
=100%2分、=60%-80% 1分、≤60% 0分 |
|
|
||
“三公经费”控制率 |
2 |
部门(单位)本年度“三公经费”实际支出数与预算安排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三公经费”的实际控制程度。 |
“三公经费”控制率=(“三公经费”实际支出数/“三公经费”预算安排数)×100%。 |
=100%2分、=60%-80% 1分、≤60% 0分 |
|
|
||
政府采购执行率 |
2 |
部门(单位)本年度实际政府采购金额与年初政府采购预算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情况。 |
政府采购执行率=(实际政府采购金额/政府采购预算数)×100%;政府采购预算:采购机关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行政任务编制的、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采购计划。 |
=100%2分、=60%-80% 1分、≤60% 0分 |
|
|
||
预算管理 |
管理制度健全性 |
2 |
部门(单位)为加强预算管理、规范财务行为而制定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整,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对完成主要职责或促进事业发展的保障情况。 |
①是否已制定或具有预算资金管理办法、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等管理制度;②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合法、合规、完整;③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
=100%2分、=60%-80% 1分、≤60% 0分 |
|
|
|
资金使用合规性 |
6 |
部门(单位)使用预算资金是否符合相关的预算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资金的规范运行情况 |
①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以及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②资金的拨付是否有完整的审批程序和手续;③项目的重大开支是否经过评估论证;④是否符合部门预算批复的用途;⑤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 |
=100%2分、=60%-80% 1分、≤60% 0分 |
|
|
||
预决算信息公开性 |
2 |
部门(单位)是否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公开相关预决算信息,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决算管理的公开透明情况。 |
①是否按规定内容公开预决算信息;②是否按规定时限公开预决算信息。预决算信息是指与部门预算、执行、决算、监督、绩效等管理相关的信息。 |
=100%2分、=60%-80% 1分、≤60% 0分 |
|
|
||
基础信息完善性 |
2 |
部门(单位)基础信息是否完善,用以反映和考核基础信息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支撑情况。 |
①基础数据信息和会计信息资料是否真实;②基础数据信息和会计信息资料是否完整;③基础数据信息和会计信息资料是否准确。 |
=100%2分、=60%-80% 1分、≤60% 0分 |
|
|
||
资产管理 |
管理制度健全性 |
1 |
部门(单位)为加强资产管理、规范资产管理行为而制定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整,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对完成主要职责或促进社会发展的保障情况。 |
①是否已制定或具有资产管理制度; ②相关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合法、合规、完整;③相关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
≥80% 1分、≤80% 0分 |
|
|
|
资产管理安全性 |
1 |
部门(单位)的资产是否保存完整、使用合规、配置合理、处置规范、收入及时足额上缴,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资产安全运行情况。 |
①资产保存是否完整;②资产配置是否合理;③资产处置是否规范;④资产账务管理是否合规,是否帐实相符;⑤资产是否有偿使用及处置收入及时足额上缴。 |
≥80% 1分、≤80% 0分 |
|
|
||
固定资产利用率 |
1 |
部门(单位)实际在用固定资产总额与所有固定资产总额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程度。 |
固定资产利用率=(实际在用固定资产总额/所有固定资产总额)×100%。 |
≥80% 1分、≤80% 0分 |
|
|
||
产出 |
职责履行 |
实际完成率 |
8 |
部门(单位)履行职责而实际完成工作数与计划工作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履职工作任务目标的实现程度。 |
实际完成率=(实际完成工作数/计划工作数)×100%。实际完成工作数:一定时期(年度或规划期)内部门(单位)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计划工作数:部门(单位)整体绩效目标确定的一定时期(年度或规划期)内预计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 |
=100%8分、≥ 80% 6分、=70%-80% 5分、=60%-70% 3分、=60% 1分、≤50%0分 |
|
|
完成及时率 |
7 |
部门(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完成的实际工作数与计划工作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履职时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
完成及时率=(及时完成实际工作数/计划工作数)×100%。及时完成实际工作数:部门(单位)按照整体绩效目标确定的时限实际完成的工作任务数量。 |
=100%7分、≥ 80% 6分、=70%-80% 5分、=60%-70% 3分、=60% 1分、≤50%0分 |
|
|
||
质量达标率 |
7 |
达到质量标准(绩效标准值)的实际工作数与计划工作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履职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 |
质量达标率=(质量达标实际工作数/计划工作数)×100%。质量达标实际工作数:一定时期(年度或规划期)内部门(单位)实际完成工作数中达到部门绩效目标要求(绩效标准值)的工作任务数量。 |
=100%7分、≥ 80% 6分、=70%-80% 5分、=60%-70% 3分、=60% 1分、≤50%0分 |
|
|
||
重点工作办结率 |
8 |
部门(单位)年度重点工作实际完成数与交办或下达数的比率,用以反映部门(单位)对重点工作的办理落实程度。 |
重点工作办结率=(重点工作实际完成数/交办或下达数)×100%。重点工作是指党委、政府、人大、相关部门交办或下达的工作任务。 |
=100%8分、≥ 80% 6分、=70%-80% 5分、=60%-70% 3分、=60% 1分、≤50%0分 |
|
|
||
效果 |
履职效益 |
经济效益 |
7 |
部门(单位)履行职责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
此三项指标为设置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时必须考虑的共性要素,可根据部门实际并结合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设立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设置,并将其细化为相应的个性化指标。 |
|
|
|
社会效益 |
6 |
部门(单位)履行职责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
|
|
|
|||
生态效益 |
6 |
部门(单位)履行职责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
|
|
|
|||
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 |
6 |
社会公众或部门(单位)的服务对象对部门履职效果的满意程度。 |
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是指部门(单位)履行职责而影响到的部门、群体或个人。一般采取社会调查的方式。 |
|
|
|
||
合计 |
|
|
|
|
|
|
||
注:1.黄色单元格设有公式自动计算,请勿自行改动;2.一级、二级指标为固定指标,请勿自行改动;3.三级指标可自行增加行次,三级指标既包括共性指标,也包括个性指标。 |
(三)自评组织过程
1、前期准备
注重编制预算执行计划有效性和均衡性原则,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2、组织实施
按自评标准逐一进行项目打分,分析项目实施情况。
三、评价情况分析及综合评价结论
(一)投入情况分析:投入总分15分,得分10分;
(二)过程情况分析:过程总分30分,得分27分;
(三)产出情况分析:产出总分30分,得分23分;
(四)效果情况分析:效果总分25分,得分25分;
四、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情况
需进一步加强制度性建设、促进绩效结果的应用。进一步落实绩效管理责任,有效提高资金管理。
五、绩效自评结果应用
在以后的项目执行过程中,运用结果及时掌控项目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有效预防及纠正偏离预算绩效目标的行为。
六、主要经验及做法
进一步加强制度性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促进绩效目标的应用。
七、其他需说明的情况
施甸县何元乡财政所
2019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