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6-1/20241224-00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姚关镇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发布日期 | 2024-12-24 |
文号 | 浏览量 | 3 |
如果说起家乡的味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口味,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家乡味是历经时间积淀,酝酿出历久弥坚的生命力。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想起,那股舌尖上的思念就在脑海打转,不曾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退。这种家乡的味道也叫“小时候的味道”,贯穿一个人的成长,始终如一,用儿时的纯真去品尝口味的纯正。在施甸县姚关镇,这种家乡味一定是腌腊肠,小小的一包腌腊肠是农家人给予岁月最深情的陪伴,让人有诉说不完的牵挂。
姚关的腌腊肠是冬季最有滋味的馈赠,冬天越冷,腊肠越香,一包包,一串串,一挂挂。“喜欢吃腊肠”是姚关人一年四季的饮食习惯。因为舌尖相恋,所以挚爱,冬天的一次腌腊肠,要够足一年的需求,否则,一日三餐多少些都会少了滋味。姚关的冬天是成就腌腊肠最理想的道场,寒冷中带有水分的温润,让腌腊肠口味冠绝,越腌越香。只要跨进冬天,草木中略带浅霜凝露,姚关人知道,制作腌腊肠的时候又到了。一次腌腊肠的制作,也是一次传统民俗饮食文化的展现。晒黄豆,磨豆腐,准备相关佐料,撵出家中圈养的大肥猪,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杀年猪,腌腊肠,味道讲究的是香香喷喷,场面讲究热热闹闹。腌腊肠有豆腐肠和肉香肠两种。老肥肉切成布丁与豆腐搅拌一起腌制成豆腐肠;肥瘦切成炒肉状腌制肉香肠。不管哪一种腌制,都要加上大红猪血来染色。一般腌腊肠是女人们的手艺活,从始至终都要有灵动的美感。把猪肠子清洗干净开始制作,盐巴、花椒、草果面、酒水等,一切配料都是“秘方”传承,在论斤足两中到达相应的比列,在双手的搅拌下充分均匀,用手掌握着“揣”肠子的工具,挤的挤,顺的顺,大家相互配合,分工合作,确保一根肠子完整无损的“通”到底,揣结束的肠子用棉线“打节”,每一节十多二十公分,打节结束之后用针戳通肠子适当的排气,据说这样可以避免肠子在热胀冷缩中胀裂。打节之后依节把肠子用棉线牵挂在杆上,挂好以后逐一上架,架高两米左右,踮脚可触,便于日常管理。一两天晾干水分之后,然后在下面每天早晚烟熏火燎。肠子变成腌腊肠,烟火是关键的一步,不紧不慢,肠子在烟火中变色变干,水分稍干,途中还要找一些玉米骨头之类的东西,把肠子粘连的部位隔离开。十多天后肠子变干成型,腌腊肠正式制成,这时候腌腊肠就可以下架,用剪子在扎节上一包一包剪下来。
一包腌腊肠是一种口味,也是姚关人的一份血浓于水牵挂,腌腊肠制成,年关将近,游子归家,亲人相聚,洗洗整整,煮上一包,一片片切出来,在光阴的挥发下成就滋味,软糯适中,肥而不腻。腌腊肠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储藏,用塑料袋真空包装,一年到头不变味。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异地生活,姚关人不带乡土,只恋乡味,在异乡亦能品尝到,一个快递,天涯并不遥远,故乡就在身边,融入了一日三餐,布满了舌尖,慰藉着曾经的信人远游,车马蹒跚。
如今,姚关腌腊肠已经走出了百姓之家,成为了饮食消费的特产,在健康饮食的今天越来越受众,成就了越来越多的人,把家乡的特产变成产业,饱含着烟火,走出了人气,招来了经济,让姚关味道声名遐迩。每年,家住姚关镇姚关街的杨凤平在腌腊肠上做成了专家,一到冬天,就成了她的腌腊黄金季节,每天都在邀约着家人,组织着一帮姐妹赶制腌腊肠。走进她家的小作坊,古朴传统的庭院都成了腌腊肠的容身之所,一行行,一排排挂得到处都是。新做的已经赶不上畅销的量,传统的房舍已经变成小作坊,充满了烟火之味。家人们配合着包装、发货,忙得不亦乐乎。据她介绍:自己家做腌腊肠已经二十多年,原来只是小打小闹,街头街尾买卖,给本地不杀年猪的老百姓应应急,一直把这门手艺当成一种习惯。直到疫情那几年,其它事情做不成,一家人也不能坐吃山空,所以才足不出户来发展腌腊肠。由于食材认真,手艺纯正,只做专项服务,很快便做出了规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收获了经济效益。
一样的腌腊肠,一样的烟火味。凝聚着姚关人的匠心传承,大众做口味,小众做经济,无论是自己吃,还是引领市场消费,姚关腌腊肠都是一如既往,用真材实料,用真情实感换取食客的认可,让他们在心里形成一份牵挂,成就了姚关腌腊肠的地位。一门手艺,一份腌腊,一份家乡情怀,最近几年,像杨凤平一样,热衷做腌腊肠的小作坊涌现出很多,大家点缀着姚关腌腊的热闹,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找到了用武之地,她们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让一份手艺在岁月中传承脉香。
来源:姚关镇宣传办
文图:张天理 编辑:杨 艳 责任编辑:陈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