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6-1/20231125-0001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姚关镇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发布日期 | 2023-11-25 |
文号 | 浏览量 | 232 |
游子思念的故乡,总有乡愁美味难相忘。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要说乡愁美味,姚关粑粑丝便是其中之一,它承载着年轮的味道,彰显着地域特色,从众多的乡土小吃中脱颖而出,幻化大米的华丽变身,缔造舌尖上的经典传递,长丝柔韧,口味缠绵,是姚关人忆故乡的家乡味,在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中,又暖又饱腹。当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烫粑粑丝端上来,满桌的珍馐都会黯然失色,吃出饮食岁月里的一段长情告白。
粑粑丝好吃,不好做,是所有米做粑粑里面工序最多的,“先有粑粑后有丝,一丝一缕过日子”承载着施甸县姚关人的独具匠心。大米用料上要选择优质的粳米,这样做出来的粑粑丝才耐“煮”耐“吃”有嚼劲。制作传统的粑粑丝,淘米蒸熟之后,要在石臼里舂成粑粑,“舂粑粑”依靠强有力的臂力,双手捏紧杵棒舂,直到米饭千凿万锤之后浑然一体,成为无颗无粒的“一块玉”,然后“塑”成粑粑锤,或是擀成粑粑卷,最后用刀切成长丝。现在加工粑粑丝,大多工序用机械代替,减少了人工的辛劳,达到流水性操作,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手工还是机械操作,丝毫没有改变姚关人对粑粑丝传承的态度,食材无任何添加剂,讲究“本色、本质、本香、本味”的原则。机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让粑粑丝成批量生产,满足了市场需求的同时,却又不失人文温度。加工粑粑丝的每一道工序都有相应的机械设备,大米浸泡蒸煮之后,进入一号机械中碾压成浑然一体的粑粑,再通过人工送入二号机械输出粑粑片,然后分段裁剪,裁剪后的粑粑片送入三号机械切成粑粑丝,这时候的粑粑丝如流云飞瀑,丝丝缕缕,韧而不断;最后经过手工进行扎把并上秤,称出固定的重量后,简单地卷曲并装入袋中。粑粑丝不需要多精致的包装,只需一个袋子即可,因为转手就是现炒现卖的美食,不需要过长时间储藏,真真切切、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就好。
粑粑丝仿佛是姚关人对这种大米做的饮食独有的称谓,它是一种饮食符号,滋养了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那些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早点铺,粑粑丝是主打,其他才是配角。吃粑粑丝讲究一个新鲜,因为无任何添加剂,自然保质期就不会太长,一般不能超过半个月,否则风干了就会散失最初的味道,半干半湿为最佳。
吃的时候直接将粑粑丝放入沸水中烫煮,两三分钟打捞上来,放入碗中,加汤上“帽”,汤要骨头汤,“帽”可为猪肉、鸡肉,甚至是牛肉,加上葱段、姜、蒜、油辣子、花椒、酱油等调料,搅拌搅拌就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早点”,简单快捷,温暖深情。每天做出的粑粑丝,都会第一时间送往大大小小的早点铺,在烟火人间一隅,早点铺是最忙碌的,享受着顾客盈门的生意兴隆,彼此簇拥在小店,围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粑粑丝。唯有美食与光阴不可辜负,很有仪式感地点齐筷子,夹起来送入口中,慢慢咀嚼,让粑粑丝沿着嘴角,顺着碗边,徐徐进入口中,不时喝上一口汤,实为至味清欢。一个早点铺里,往来着不同的人,井然有序,前客让后客,因为粑粑丝而相聚,也因为粑粑丝而又各自奔忙。粑粑丝里有每一天崭新的初见,粑粑丝里有每一次真诚的道别,吃了粑粑丝开始劳作,吃了粑粑丝开始上班,吃了粑粑丝开始奔赴营生,一碗粑粑丝承载着岁月的厚重,成为姚关人打开美好一天的生活态度。
饮食习惯造就了地方风俗,风俗习惯孕育了礼仪。在姚关,粑粑丝是礼仪的象征,在人际交往的礼尚往来中,姚关人习惯给亲戚朋友送上一点粑粑丝,问声好,让对方品尝品尝,既是送了一道健康的美食,也是送出了一份将心比心的美好祝福,粑粑丝代表着“长长久久”“丝丝相连”。在游子离家时,也习惯带上一点粑粑丝,这样可以缓解对异乡饮食的生疏,宛如带着一份对乡土的思念。逢年过节,在时光新老更替中,都会煮上一碗粑粑丝,静静品尝,那份粑粑丝里的柔韧香糯,缠绵依旧,再一次用岁月的深深浅浅去慰藉生活的祝福,故人相见游子归来,心安之处便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