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37-3/20240222-00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老麦乡 |
公开目录 | 重大项目建设 | 发布日期 | 2024-02-22 |
文号 | 浏览量 | 71 |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摘要
1.项目名称:施甸县老麦乡2023年种母猪养殖项目
2.建设性质:新建
3.主管部门:施甸县农业农村局
4.实施单位:施甸县老麦乡人民政府
5.建设地点:施甸县老麦乡
6.简要建设内容:发展养殖种母猪1790头,其中:太和社区养殖种母猪31户81头;黄家寨村养殖种母猪29户82头;杨柳村养殖种母猪7户26头;老麦村养殖种母猪183户357头;茨桶村养殖种母猪127户254头;清河村养殖种母猪193户590头;红谷村养殖种母猪200户400头。
7.投资概算:项目建设总投资概算214.8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财政涉农整合资金补助214.8万元。
8.绩效受益核心指标:项目惠及猪养殖数量1790头;养殖动物成活率98%;带动增加脱贫人口全年总收入100万元;受益脱贫户人口数2300人;带动脱贫人口数2300人。
(二)项目建设依据
1.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云南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云财农〔2021〕140号)
2.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的实施意见》(云财规〔2022〕23号)
3.《云南省财政厅等11部门印发关于继续支持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通知》(云财农〔2021〕153号)
4.《云南省全面实施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的实施意见》(云开办〔2018〕109号)
5.《财政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民委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及考核办法的通知》(财农〔2021〕122号)
6.云南省财政厅等五部门关于印发《云南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及考核办法的通知》(云财农〔2022〕110号)
7.施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施甸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乡级财政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施政办发〔2017〕109 号)
8.《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7号)
9.《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的通知》(财库〔2022〕31号)
10.《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2021年版)的通知》(云政办函〔2020〕115号)
11.施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施甸县财政资金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产及收益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施政办发〔2018〕227号)
12.《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关于做好2023年脱贫人口产业发展促增收重点工作的通知》(云乡振发〔2023〕7号)
13.云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云巩固振兴组办〔2023〕2号)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项目现状简介
老麦乡位于施甸县东北端,距施甸县县城所在地33公里。全乡共有太和社区、黄家寨村、杨柳村、茨桶村、老麦村、清河村、红谷村7个行政村。96个村民小组。境内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大麦为主。全乡国土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5.02万亩,海拔1560—2470米。平均气温14℃,2023年上半年,全乡生猪存栏39453头,种母猪存栏4604头,为全乡生猪养殖打下了基础。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老麦乡种母猪发展近年来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离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薄弱,产业提质增效难度大。乡党委、政府对种母猪的发展非常重视,但由于全乡母猪养殖面广而投入资金有限,加之全乡大都是山区,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薄弱,经济困难,难以安排专项产业发展基金,只有靠向上级争取,而每年争取到的资金又有限,对农民的扶持、培训经费等难以落实,导致各项科技措施推广难度大,工作进展缓慢。这些不利因素给畜牧科技的普及推广及种母猪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提质增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养殖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生产管理方式粗放,综合效益不高。老麦乡在全乡普及推广种母猪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全乡的母猪养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传统、粗放的饲养管理仍然是目前大部分农村母猪养殖的主要模式,从而导致母猪培育程度差、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不高、个体产肉量少、综合效益不高。
(三)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从我乡种母猪的现状调查来看,饲养母猪的经济效益正在迅速提高,农民养殖母猪的积极性正在恢复和提高,只要加强引导,典型引路,给予政策上、资金上的扶持,就会加快发展,就能把种母猪培育成今后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针对目前我乡种母猪的生产实际,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潜在优势,要使种母猪健康有序地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依靠科技,加大投入,把种母猪的发展作为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经过5年的努力,把我乡建成保山市优质母猪养殖大乡,重要的母猪集散地,全面提升我乡母猪生产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使种母猪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优势骨干产业。
三、现有基础及条件
种母猪养殖是老麦乡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老麦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的骨干产业,多年来,老麦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种母猪的培植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清河村民永养殖专业合作社母猪养殖小区为示范基地,带动全乡发展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生猪产业已培植成为全乡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四、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老麦乡种母猪养殖项目计划养殖种母猪1790头,采购标准为体重100公斤(6月龄以上)种母猪。其中:太和社区养殖种母猪31户81头;黄家寨村养殖种母猪29户82头;杨柳村养殖种母猪7户26头;老麦村养殖种母猪183户357头;茨桶村养殖种母猪127户254头;清河村养殖种母猪193户590头;红谷村养殖种母猪200户400头。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式
项目建设总投资214.8万元,即:种母猪养殖1790头,每头补助1200 元。来源为:施甸县2023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14.8万元、
六、项目实施方式
(一)项目施工组织方式
1.运营方式
老麦乡种母猪养殖项目采用“村委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7个村合作社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分别依托太和鑫和养殖专业合作社、黄家寨村明标雨泽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杨柳树青养殖专业合作社、老麦小旮旯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清河民永养殖专业合作社、红谷村红瑞养殖专业合作社、茨桶村优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养殖种母猪。受益群众以生物资产入股到各村合作社的模式统一运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年分红不低于入股资金的5%。各村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养殖户签订“养殖协议”,由合作社统一采购,集中到合作社所属养殖场进行集中养殖,统一管理,统一进行销售。依托供种公司收购和自行出售。合作社负责养殖户养殖技术培训、母猪防疫、保险、跟踪管理等各项工作。
2.组织方式
施甸县老麦乡2023年种母猪养殖建设项目实施前组织乡村振兴办、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按行业标准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分析论证及项目申报。在实施中,由7个村合作社严格按标准执行购买程序,严格执行采购标准。项目完工后,在乡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召开村民群众代表会,村两委会,制定后续管理措施,同时,做好宣传工作,确保项目效益持续健康发展。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期为7个月,即2023年7月—2024年2月。具体安排如下:
2023年7月:按照老麦乡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对前期开展政策宣传,调查脱贫户产业发展需求,摸清产业帮扶底数。在充分调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制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必须明确项目建设内容、规模、资金申请额度及其使用环节,项目实施主体、监督管理等。实施方案以乡为单位报县农业农村局行评审。实施方案作为项目实施和验收的依据。
2023年8月—2024年1月:结合产业项目特点组织实施。母猪采购方式由“公司+合作社+农户”各村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养殖户签订“养殖协议”,由合作社统一采购,集中到合作社所属养殖场进行集中养殖,统一管理,统一进行销售。依托供种公司收购和自行出售。
2024年2月:由乡村自行组织,按照实施方案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县农业农村局。报请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组进行随机抽查复核。
七、资金管理方式
(一)加强资金管理
项目乡是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对项目的实施、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管,服务,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根据《云南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云财农〔2021〕140号)、《云南省关于等11部门印发关于继续支持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通知》(云财农〔2021〕153号)、《施甸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乡级财政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施政办发〔2017〕109 号)等要求进行管理,严格实行专项核算、专账管理,实行乡级财政报账制、拨款审批制、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财务决算制、专项审计制,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发挥最大投资效益。
(二)资金拨付
1、支付审批
项目资金的拨付由中标单位提出申请,经项目技术人员和财务负责人复核后,经分管领导审核,报请乡人民政府乡长同意后进行拨付。
2、支付方式
项目资金支付,按实际发生进度,委托乡财政所将进度工程款汇入签订合同中指定对公账户,严禁汇入私人账户和以现金方式支付。
(三)报账
严格执行《云南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云财农〔2021〕140号)、《云南省关于等11部门印发关于继续支持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通知》(云财农〔2021〕153号)、《施甸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乡级财政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施政办发〔2017〕109 号),实行乡级报账制度,提供购置发票(附工程结算表、验收单、合同、资质、证件等支撑材料),所支付的项目资金由财政所及时入账、做账,并及时按规定报账核销。
(四)决算
项目工程完工后,由乡级组织乡级初验,经验收合格,及时进行财务资金结算,兑付项目资金,项目实施结束后及时进行决算并撰写项目决算报告上报县财政局和农业农村局。
(五)审计
项目竣工后,由项目实施单位进行自检、自查,写出项目竣工报告、财务决算报告,由第三方审计公司出具审核报告。
八、项目组织管理及相关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乡人民政府成立由乡长任组长的老麦乡2023年母猪养殖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项目管理,保证项目目标实现,确保项目任务落实。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蒋必儒 老麦乡人民政府乡长
副组长:张光鸿 老麦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成 员:赵泉延 老麦乡自然资源所负责人
杨吴周 老麦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杨新升 老麦乡文化站站长
杨祖山 老麦乡项目办负责人
王恩林 老麦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工
杨自茂 老麦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工
段云超 老麦乡财政所工作人员
张朝永 太和社区党总支书记
何发明 黄家寨村党总支书记
魏兴志 杨柳村党总支书记
杨朝杰 老麦村党总支书记
王永贵 茨桶村党总支书记
杨建客 清河村党总支书记
杨连武 红谷村党总支书记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乡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和统筹推进。乡项目办、乡振兴办、乡财政所、乡纪委等相关部门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项目公示公告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实行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财政所、项目涉及村、项目办协作管理体系。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协作配合,齐抓共管。
严格按照《云南省全面实施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云开办)〔2018〕109号)的规定执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公示公告制度,对项目计划建设内容及规模、补助标准、资金安排等在项目实施区域内进行事前公示,对资金使用及实施效果等进行事后公告,并进行书面入户公示公告,让群众知晓,确保项目公开、透明。认真执行“廉政承诺制”,按“责任书”的要求,做好每项工作,同时聘任廉政评议员,做好廉政评议工作。项目完成后,认真做好项目验收相关工作和项目管理移交工作。
认真做好项目区的使用和管理工作,按照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县级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云财预〔2018〕198号)的要求,做好绩效评价工作,同时,做好项目资料、图片、影像等收集整理及立卷归档工作,确保项目资金齐全、规范。
九、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有效提升区域内生猪养殖生产水平,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全乡实现脱贫提供产业支撑条件。
(二)经济效益
(三)生态效益
本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甚少,符合当地的环保要求,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项目建成使用投入使用后,能有效地利用大量农作物秸秆副产品,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猪效益,促进农业“三元”立体种植模式的推广;变废为宝,使粪尿集中收集处理加工提供大量有机肥料,改善土质,提高耕作效益。
十、风险分析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在建设期或经营期内,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政策条件的变化,致使实际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与预期估算的效益相背离。实施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各级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产业帮扶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该项目不存在政策风险。
(二)资金风险
项目资金来源为县级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建设具备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项目资金按照规定专款专用,并健全财务审批、使用和报账制度,杜绝资金挤占挪用。项目建设来源于资金方面的风险较轻微。
(三)市场风险
近年来随着消费能力提升,我国市场对猪肉的需求不断上升。种母猪的管理十分讲究。猪舍的设计、消毒、通风、温度等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精细的管理。如果管理不当,容易导致多种疾病的传染,如果市场需求量下降,那么养种母猪不但难以获利,还要面对卖猪难的困境。这种情况下,就算采用降价等手段,照样无法恢复生产的盈利状况。因此,要谨慎评估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产量,避免因市场崩溃而造成的损失。同时严格按照老麦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技术指导,精细管理,严控质量,故该项目来自市场方面的风险较小。
(四)社会互适性风险
互适性分析是指分析项目建设被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的程度。该项目建设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有利于增加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地位,在当地社会环境和政府、居民支持程度方面具有较好的互适性。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