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39-x/20240418-00009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太平镇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发布日期 | 2024-04-18 |
文号 | 浏览量 | 105 |
太平镇民间文化艺术
太平民间传统文艺表演,通过艺人百余年的世代传承积淀,成为一方民间大众多土地域文化,在民众中口碑言传,即“正月唱花灯,二月耍龙灯”。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民间自发性组织玩灯队,开展花灯演唱活动,自娱自乐。农历二月期间,有二月初三思腊文昌会、二月初八地理望云庵会、二月十一太平羊皮会、二月十五龙洞灵泉寺会,自然村寨自发组织召集民间艺人集会,参加出会表演耍龙、舞狮、踩高跷、唱八仙、游抬阁,以及表演民间武术耍刀、棍、棒等。
据调查统计,民国期间至20世纪80年代初,太平民间先后有40个自然村寨组织过玩灯队(民间花灯演唱)。历史上,太平民间曾耍大龙16条,小滚龙10条,游抬阁2架,踩高跷8堂,唱八仙2堂。另据调查统计,太平民间现有大龙5条,小滚龙7条,狮子48架,麒麟12架,高跷2堂,或参加民间传统文化节日活动表演,或参加民间丧事活动表演。
一、耍龙
太平民间耍龙,一般在庙会期间,自然村寨组织艺人统一集会,参加庙会表演。龙分大龙和小滚龙两种。大龙又有黄龙和青龙之分,即黄为公龙,青为母龙,以青黄相配成对出会。小滚龙一般为金黄色。耍大龙时,步调一致,动作协调,龙头、龙身、龙尾密切配合,形成宛若游动的活龙。耍大龙形式有结盘,反结盘,龙吃水,龙摆尾和倒回龙等。小滚龙,特点小巧玲珑,灵活敏捷,龙头随着引宝舞动线路翻滚,龙身龙尾随之舞动,左右翻滚。表演时,耍大龙,36节和30节的需60人,26节的需40人,16节的需30人。耍小滚龙,7节的需15人,9节的需20人。
据调查统计,历史上,克里坪(今陈家)、董家湾、东别寨、松林、戈家山、水头、地理脉、上仕官寨、下仕官寨、李山头、龙洞等子铺、张家寨、思腊寨、回龙、五里洼16个自然村寨,先后扎制大龙16条。太平街一、二村民小组、东别寨、小山头、弥勒希、李山头、椅子山、龙洞、思腊寨、上回龙10个自然村寨或村民小有关大龙和小滚龙10条。
二、踩高跷
高跷,以坚实木料制成,高一般1.5米,或2米。踩高跷,根据表演的内容确定人数,艺人化妆身穿戏服,扮演古代戏剧人物,如《济公巧计救村民》、《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梁山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等剧中的主要人物。脚踩高跷,迈步稳重有力,表演潇洒自如,基本动作有走“8”字形、碰脚、踢腿、跳等。
太平民间庙会期间,参加庙会踩高跷的村寨有思腊寨、地理脉、上仕官寨、下仕官寨、东别寨、陈家、太平街、龙洞。据思腊寨民间艺人介绍,思腊寨踩高跷可以说“声称一绝”,艺人在高跷上表演舞麒麟,装扮表演《八仙过海》时,翻越崎岖山道,爬坡上坎,从思腊寨踩高跷到等子铺,令人赞叹。
1984年10月,太平街文化室组织民间艺人参加“国庆35周年施甸县现代题材戏曲调演”,游行表演踩高跷。
三、游抬阁
游抬阁,旧时农历二月十一游抬阁表演,由克里坪(今陈家)出抬阁2架。因无资料,表演技艺难以表述。
四、舞狮
舞狮,民间俗称耍狮子。舞狮由6人耍一架,一个“行者”手持蚊帚在狮后撵狮。开场时,引狮子上场,表演各种打斗和戏耍动作。表演时,配以打击乐。舞狮,一般在喜庆活动、节日或丧事时表演。
据调查统计,太平村太平街一、二组、弥勒希、东别寨、西边山、松林、核桃树、小山头,田头村蒋家、水碓房、田头、三个山、丁家坡,莽林村大水头、罗白寨、毕耳寨、小莽林、大莽林一、二组,蒋家村大洼子、洼子头、董家,地理村地理脉、上仕官寨、下仕官寨,李山村瓦邑桥、李山头,椅子山村椅子山,兴华村新寨坡、储家寨、兴华,东蚌村里脉、高家山、上东蚌、小水井,柳树水村浪坝寨,长安村塘子头,下坝村张家寨、下新寨、横沟,大坪子村大坪子,乌木村五里洼、五磨、鲁躲,思腊村思腊寨,绿水村保子地、绿水、王家田,共48个自然村寨或村民小组先后扎制狮子48架。
五、舞麒麟
麒麟又称青狮,麒麟衣由布做成,彩绘出麒麟花纹。表演时,一人戴喜头面具,俗称大头包包或笑和尚,身穿翻毛皮衣,在前引逗。表演时,配以打击乐。
据调查统计,太平村弥勒希、陈家、小山头,莽林村蔡家、小水头,蒋家村蒋家,椅子山村椅子山,兴华村独家村,等子村等子铺,龙洞村龙洞,思腊村思腊寨、上回龙,共12个自然村寨或村民小组先后扎制麒麟12架。
六、玩灯
玩灯,集说、唱、演融合于一体,是民间老花灯曲调表演的一种自娱自乐形式。演唱曲调、唱词、说白语,通俗易懂,表演不受场地(如舞台、灯光、音响)及人员等条件的限制,可以随意组合,易于表演,成为民间大众“玩”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因无须“二度创作”,而广为普遍传承,随意组合随便“玩”,各地特色不一。玩灯的形式和内容大致相同。玩灯中扮演的人物角色,一般有唐二、茶婆、众女(小妹子)、众男,茶婆和小妹子的角色均由男性扮演。开场时,首先由“唐二”手招花扇“贺岔”恭贺主人,之后说白“唐天子大放花灯,与民同乐……,“茶婆”带出“小妹子”及“众男”走圆场,边跳边唱表演。演唱的内容一般为花灯调《采茶调》、《采花调》、《绕茶调》、《十姊妹》,打花鼓有《十二属花鼓》、《凤阳花鼓》、《锤金花鼓》等。
玩灯队每到一个村寨,安排人提前到一家一户递“灯贴”,按所递“灯贴”的户数逐一“玩”结束才返回,有时通宵达旦。玩灯起止的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十五结束。例如:地理一带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扎灯,初二排练、天,初三出灯,正月十八结束,烧灯。莽林一带农历正月初二出灯,正月十四结据调查统计,民国期间至20世纪80年代初,太平村太平街、克里坪(今陈家)、董家湾、东别寨、核桃树、松林,田头村大河外、田头、丁家坡、水确房、三个山,莽林村蔡家、水头、毕耳寨、大莽林,蒋家村大洼子、董家,地理村地理脉、上仕官寨、下仕官寨,李山村西山头、李山头,椅子山村椅子山,兴华村储家寨、兴华,东蚌村高家山、上东蚌,柳树水村浪坝寨,等子村等子铺,长安村岩子脚,下坝村张家寨、上新寨、横沟,大坪子村大坪子,乌木村五里洼、五磨,思腊村思腊寨,绿水村保子地、绿水、王家田,共40个自然村寨或村民小组,先后组织过玩灯队,开展民间花灯演唱活动。据当地艺人介绍,思腊寨花灯演唱活动始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太平街花灯演唱活动始于民国27年(公元1938年)。
七、洞经
太平民间洞经音乐弹奏,属外来传授。1948年初,太平街民间艺人张玉成、祝东生、尹桂才、陆成栋为主要成员,到由旺街邀请来洞经艺人吴德甫传授。当时,参加学习洞经音乐弹奏技艺的人员有杨国高、刘文进、祝鸿松、杨华堂、杨万春、尹学新、尹学富、王子鹏、祝鸿钦、吴世标、张希尧。
通过吴德甫传授,掌握了洞经音乐弹奏技艺。1948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会”弹奏第一场洞经音乐。1950年,被邀请到东别寨弹奏一场后,洞经音乐弹奏活动停止。弹奏过的洞经音乐曲牌有《锁南枝》、《老腊黄》、《下山虎》、《德圣歌》等。大跃进时期,弹奏洞经音乐所用整套乐器,全部失散。
八、唱八仙
八仙,神话传说中的八位仙人,即铁拐李(李铁拐)、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人。八仙故事多见于唐、宋、太平民间唱八仙源何传入,无证可考。旧时,庙会期间,参加庙会表演唱八仙的有太平村松林、李山村瓦邑桥。艺人经过化妆,身穿古装戏服,分别扮演成“八仙”人物,演唱《八仙庆寿》,所用伴奏打击乐器有大钹、铑、锣、鼓四种。
据民间艺人介绍,太平村松林表演唱“八仙”始于杨氏第10代祖之后,组织艺人出“八仙”1堂,参加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迎神赛会”表演唱《八仙庆寿》,世代相传,后停止。20世纪40年代中期恢复,50年代初演唱活动停止。1963年,恢复演唱八仙活动。之后,演唱活动停止。1985年重新恢复,组织艺人参加农历二月十一出会演唱。逢每年农历二月初十由传承人传授练习演唱,第二天参加出会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