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39-x/20230508-00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太平镇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发布日期 | 2024-01-08 |
文号 | 浏览量 | 99 |
施甸:三桥忆峥嵘 奋进新征程
滔滔怒江穿行于崇山峻岭,在施甸境内,十余年建设并即将完工的世界最大跨度铁路拱桥——大瑞铁路怒江特大桥横跨怒江、巍然屹立。在这座桥的附近一公里范围内还有另外两座桥,滇西抗战中极边第一桥惠通桥,70年代修建的红旗桥。三桥同处一地,历史的厚重感穿越时空,讲述着催人奋进的征程,新时代的强劲伟力让人心血澎湃。
今年72岁的邹学林老人,家住怒江东岸的大坪子村,说起家门前的这三座桥,感慨万千。
1964年,14岁的邹学林和母亲第一次踏上惠通桥到怒江以西的腊勐镇赶集。看着铁锁链上铺了木板,心里有点害怕,他小心翼翼地跟着母亲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到了江对岸。当时的一幕幕场景,邹学林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走的时候看下面江水流动,周围都没有栏杆,没有扶手就有恐惧感。当时这座桥的载重量是15吨,一般超过15吨都要卸载,卸载后再将卸载的货物搬运到江那边,又重新上到车子上。”邹学林说。
位于高山峡谷之间,江滩险恶之上的“天堑”之桥惠通桥,是近代、特别是抗日战争以来,滇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证。经过风雨与战火洗礼后,一度还成为滇西重要的交通枢纽,一直持续到1974年6月1日,随着惠通桥下游400米处红旗桥通车典礼的一声炮响,红旗桥成了他和乡亲们到江对面土地里劳作的必经之桥。
“我走这座桥时年满25岁,第一次过这座桥时感觉相当平稳、安全,红旗桥建起来后属于双车道,来往的车辆就不用再下货、上货,改变了老桥需要上、下货的局面,对交通方面的提升比较好。”邹学林说。
弹指一挥间,从风华正茂到年逾古稀,孩子早已成人,曾经走出大山到县里的中学读过书,先后担任过大坪子大队会计、支书的邹学林,从渴求温饱到逐步小康,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尤其近十年的变化更是让他感慨万千。
“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2610元,90%以上已经是水泥硬化路。基本上达到50%至60%的家庭都有轿车,90%以上的农户都有摩托车。299户农户已全部达到自来水,龙头一开,干净的泉水就到每家每户。100%的农户都有电视机,现在我们村大部分人家都买上了洗衣机、电冰箱。”施甸县太平镇大坪子村党总支书记杨锡君说。
村子里通了水泥路,用上了自来水,更让大家欣慰的是,家门口那座建设了十多年的大瑞铁路怒江特大桥即将完工,这座桥承载着滇西人民的铁路梦。大桥由中铁十八局集团负责建设,怒江特大桥分部支部书记周俊在得知邹学林的想法后,热情邀请老人走上了大桥。
“从惠通桥到红旗桥,再到钢架铁路大桥,我认为一座比一座先进,一座比一座壮观。这座大桥的修通,体现了我们国家越来越繁荣,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幸福、越过越美满。”邹学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