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01525939-x/20230302-00001 发布机构 施甸县太平镇
公开目录 公共文化服务 发布日期 2023-03-02
文号 浏览量 3
主题词 文化
太平镇的“羊皮会”

太平镇的“羊皮会”

施甸太平坐落在江东岸的大山,这里民风淳厚,景色优美,穿境而过的滇缅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屐痕。最让人寻味的是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节日“羊皮会“,“羊皮会”俗称二月二十一,其历史悠久,富有浓郁的乡土色彩。期间,人们载歌载舞,耍龙、舞狮、踩高跷、唱八仙、游抬阁及进行耍刀、棍、棒等民间武术表演,其精湛的杂耍,出神入化的龙狮表演让来客赞叹不已。

但凡来参加羊皮会的人,总会探究这个传统节日的命名,为何取一个如此怪异的名字,追根源才知,“羊皮会的历史原来是这个地方重要的文脉。公元1234年,契丹人随蒙古军的铁骑踏破了金王朝的疆土之后,耶律秃花的曾孙耶律忙古带随忽必烈跨革囊渡金沙江入滇,战败了缅甸交趾王,征服了大理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此后便落籍云南,成为了元的封疆大吏。于是,契丹人在滇西留下了自己的血脉,也把文化根植在了这块土地上。源起于大漠和草原的契丹人在北国过的是骑射狩猎的游牧生活,如今来到了崇山峻岭的高山峡谷,依然保留着自己恣意洒脱的民族个性。他们喜水而居,在太平的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安家落户。大山的沉稳始终不能改变这些骁勇善战的契丹子孙,但凡空闲之余就举行各种竞技活动。受地域所限,策马奔腾那是不可能了,于是喜食羊肉的契丹人就将饲养得最壮的羊赶到水草地上,如果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逮抢到羊,并把它身上的皮剥下,那谁就是冠军。大家在竞技中各显神通,胜者除了有肉可吃还能得到一张羊皮,就这样,这项传统体育竞技慢慢演变为今天的羊皮会,先人们抢羊的地方如今叫做抢羊塘,被永远地保留了下来。

元明时期,中原文化涌入了滇西大地,也为羊皮会注入了新的内容。龙狮表演就是其中的一项。从明朝洪武年间流传至今,长盛不衰。带着中原的汉风,带着边地民族的洒脱,施甸太平龙狮舞出了自己特有的精彩。人民酷爱龙狮,狮武龙吟之地定能天下太平,所以太平这名字由此而来。每到羊皮会这天便聚集而来,耍龙舞狮,将对龙狮的崇敬彰显得淋漓尽致。

关于舞龙的来历,相传,在太平的水头住着一青一黄两条龙,青为母,黄为公,它们每年恪守本分,吐水滋润良田,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可是不知为何青龙的腰痛难忍,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于是双双变成夫妇来到人间求医。住在东山的草医为青龙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的脉象我看不是人的,和我说实话,我才开药。青龙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草医让她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蚂蝗。经过拔毒、敷药,青龙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青龙黄龙向草医说:每年这个时候只要照我们的样子扎一条青龙一条黄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此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十一这一天,人们就开始扎龙耍龙。为了让龙王知道,人民敲锣打鼓,响彻云霄,沸沸扬扬,好不热闹。逐渐从单一的耍龙舞狮演变为舞狮、踩高跷、唱八仙、游抬阁及进行耍刀、棍、棒等民间武术表演。

人们擅长耍龙表演,扎龙的技术也是一流。白布缝制龙衣,经彩绘而成,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长短不一,有36节、30节、26节、16节,各节用木料制成框架,用金竹篾扎成筒形笼子,各配以木柄,舞龙人手持木柄耍玩,并以青黄相配成双出会。耍龙时,步调一致,动作协调,随着宝珠的动作,龙头、龙身、龙尾密切配合,形成宛若游动的活龙;耍龙形式有结盘、反回盘、龙吃水、龙摆尾和倒回龙等。百人抬举的大龙耍起来蔚为壮观,让游客叹为观止。舞狮由6人耍一架,一人戴喜头面具,身穿翻毛皮衣,手持蚊帚,在狮前逗引狮子,一个行者手持蚊帚在狮后撵狮。开场时,喜头引狮子上场,表演各种打斗和戏耍动作,动作诙谐有趣,引得观众阵阵笑声。耍龙舞狮以男性为主,所以说,在当地有二月二十一日大人玩耍妇女娃娃看的说法。不过,这一天,也是妇女儿童的节日,除了观赏表演,女人们穿红戴绿来赶集购物,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各种小吃摊穿梭,乐此不疲。如今羊皮会已经成为施甸民俗文化的一枝独秀,每年的这一天,万人潮涌太平,共享这一盛会,在历史的流河里分享着先人们无穷无尽的乐趣,也让自己更贴近这片深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