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39-x/20240603-00002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太平镇 |
公开目录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日期 | 2024-06-03 |
文号 | 浏览量 | 99 |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上下同心、协力奋进,紧盯年度目标任务,抓产业、抓项目、抓巩固、抓整改、抓民生、抓共管,各项工作同频共振、赋能共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全年2023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4亿元,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09万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378万元,同比增长69%;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完成县级下达任务;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87亿元,增长11.22%;贷款余额2.59亿元,增长8.29%。
一年来,我们稳中求进,抓产业创示范,农业产业稳步提升。坚持抓产业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要抓产业,产业培育步伐加快,示范效应初显。种植业稳步提质。建成高端特色优质烟叶原料基地,大力提升烤烟种植品质,烤烟面积增至17960亩,收购烟叶448.3万斤,实现产值8716.28万元,税收收入1917.58万元,常规品种和红大品种收购均价均为全市第一。粮食播种面积11.04万亩、产量1.98万吨,蔬菜种植面积2.99万亩、产量2867吨,油料作物种植922亩、产量118.6吨,“冷、温、热”“三条产业带”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等子社区鲜食甜脆豌豆入选云南省“一村一品”专业村名录。畜牧业持续巩固。建成保山黑猪生态富硒养殖基地,肉鹅养殖取得初步成效。全镇肉牛出栏9788头,存栏15803头;生猪出栏13.86万头,生猪存栏9.87万头;羊出栏827只,存栏683只;家禽出栏29.98万羽,存栏11.72万羽。完成肉类总产量1.36万吨,同比增长9.93%;禽蛋产量266吨,同比增长26.07%。
一年来,我们奋力前行,抓项目优环境,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重,全力补齐基础短板,持续激发市场活力。项目建设全面加快。投资1938万元实施涉农整合、沪滇协作项目17个,通过大山后、碧耳寨、独家村、大坪子坝塘治理和思腊、绿水、东蚌产业用水配套项目建设,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用水问题;全力推动骨灰堂塔、一碗水至老街子道路、金曼公路和太平、地理、蒋家、绿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复工,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完成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集中办公解决群众办事“多头跑”问题;大力推广“一部手机办事通”,切实做到“网上办”、“零跑动”全覆盖;主动公开政务信息98条,拓宽政务信息发布和便民服务渠道;顺利启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加大市场主体培育,新增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303户、企业34户;完成创业担保贷款37个,发放贷款585万元,推动一批有想法有干劲的农民群众自主创业。
一年来,我们实干为先,抓巩固强保障,乡村振兴全面发力。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抓好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监测帮扶扎实开展。严格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新识别“三类”监测对象8户24人,稳定消除风险175户563人;扎实推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脱贫户及监测对象2934户11806人全部落实帮扶措施,动态消除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178户,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年人均纯收入达15528.95元,同比增长13.04%。促农增收有效落实。完善联动带农机制,2户企业、29个合作社与2853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双绑”覆盖率达94.99%;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383人,落实外出务工人员一次性生活补助46.7万元,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473个,开展引导性培训955人次、技能培训97人次。集体经济稳步提升。投入资金210万元实施壮大集体经济项目1个,有序流转集体人工商品林盘活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全年完成集体经济收入331万元。
一年来,我们凝心聚力,抓整改促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耕地保护扎实有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成2021-2022年耕地流出恢复整改796.64亩亩、完成率105%,处置整改历年违法图斑36个263.78亩,组织开展撂荒耕地、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排查,有力遏制耕地“非农化”,妥善处理“非粮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建公厕3座、卫生户厕300座,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60.7%;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3个,申报县级美丽村庄8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4.25%。生态环境稳中向好。严格落实河(湖)长制,镇村两级巡河3051次,组织集中清理“河湖库渠”2次,处理县河长指派“四乱”1起,完成遥感“清四乱督查”图斑清单14个;积极推进林长制,全年开展有效巡林298次,督促指导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森林覆盖率增至57.87%。
一年来,我们务实笃行,抓民生增福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坚持把更多的资金、更好的资源投入到民生领域,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教育教学全面优化。2023年中考600分以上73人,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100%,全市乡镇初级中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太平中学召开;争取沪滇项目资金30万元为太平中学购置12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完成等子幼儿园建设和思腊幼儿园绿化,太平镇人民政府被评为施甸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医疗服务提档升级。持续提高医保经办规范化水平,医保电子凭证激活26216人,激活率达91.39%;全面加强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3014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体检率达79.5%;高质量完成农村妇女“两癌”检查、转诊、孕前优生检查随访工作。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实施社会保险扩面增效行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率排名全县第一达104.64%,2023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34%;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累计发放民政资金1143.54万元、受益3760人次,聚焦“一老一小”加强关怀,为463名留守老人提供服务超过2520次,与391名留守儿童建立结对帮扶。
一年来,我们慎终如始,抓共管强治理,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风险,抓实抓细各项安全稳定工作。平安建设持续深入。严格落实三级三次化解工作机制,排查矛盾纠纷124件,化解105件;管控重点信访人员3人,受理各类信访25件,办结25件,办结率100%;持续推进婚姻家庭安全风险评估,排查风险家庭404户,婚姻家庭纠纷41户;深入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组织各类培训20场次,普法宣传覆盖2万余人。安全生产平稳可控。开展常规工作检查110次,组织应急演练106场,发放宣传手册900余份;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42份,发放宣传手册500余份;高效扑灭各类火灾6起,实战化提升镇、村、组及应急扑火队防灭火能力;扎实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百日攻坚”、城镇燃气安全整治“百日行动”。防风化债取得实效。扛牢扛实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责任,盘清债务底数,从严管控源头,127个项目债务得到缓解。
同时,全面推进镇武装部规范化试点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开展退役军人和双拥工作,全年输送兵源9人。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侨务、人防、气象、档案等工作均取得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干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难事,解决了一批存在多年的难点堵点,办好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身边事具体事。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坚强领导,得益于镇人大主席团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全镇上下不懈奋斗、顽强拼搏。在此,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列席人员,向战斗在全镇各条战线、各个岗位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太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短板需要补齐,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突破。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偏低,融合发展不深,产业链条不长,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二是有效投资不足,发展后劲不强,道路交通、水利设施、集镇建设等仍然制约着太平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医疗、文化服务、人居环境等与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三是政府自身建设不够,部分干部作风不实、能力不强、干劲不足,服务质量和政府效能有待提升。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迎接挑战,切实以干部之“干”,促发展之“变”,答好新时代之“卷”!
二、2024年重点工作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做好全年工作至关重要。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太平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优势更加明显,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只要我们上下一盘棋,拧成一股绳,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凝聚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就一定能在前进道路上取得更多收获,实现更大突破。
202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省委、市委、县委各级全会精神,根据镇四届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力以赴抓好育产业、补短板、促振兴、强治理、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奋力谱写新时代太平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建议为: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结构占比更加优化,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完成县级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产业升级,持续增强发展新动能
聚焦特色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做优一产、补齐二产、做强三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牢经济发展基础。做优农业产业。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持续推进耕地流出恢复整改,坚决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违法用地等行为。加大烤烟精细化管理服务,打造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力争上等烟比例、均价实现“双提升”。加大热区水果和青豌豆、无筋豆等高附加值蔬菜品种改良力度,大力发展肉牛、肉鹅和高山富硒黑猪养殖等产业。持续推进技能培训,着力培育一批懂技术爱农村的新型农民。补齐工业短板。以青豌豆、肉制品加工为重点,做好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年内引进、建成加工企业2家。鼓励脆糖、花生糖等特色食品改进包装、规范加工,打造太平地方品牌。做强文旅产业。以滇缅公路申遗、大瑞铁路站前广场建设为契机,挖掘天然温泉、滇缅抗战、峡谷风光、热带果蔬等资源优势,深化乡村旅游、特色生态餐饮等产业发展,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怒江、温泉、林果为生态基础,打造“抗战+”“温泉+”“农园+”为主题的产品体系,为怒江河谷区域提供农文旅融合的产业振兴、绿色经济示范。
(二)聚力项目招引,奋力推动后劲新突破
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以项目投资之进,撑起经济发展之稳。抓实项目谋划储备。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建设治理、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重点谋划包装太平坝子农业产业连片综合开发、冷带山区产业道路提升改造、沿江河谷蔬菜种植基地开发、太平集镇商贸休闲文化综合一体化建设、太平镇绿美城镇建设等项目,全力做好项目招引前期各项准备。高位推动项目建设。合理安排工作计划,科学调配施工力量,倒排工期实施好2024年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全力做好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实施,力争莽林社区大小水头精品示范村项目启动实施,及时研究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迅速拿出有效应对措施,确保项目建设不停滞。持续做优营商环境。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围绕“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目标要求,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普惠小微贷等政府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市场主体“急难愁盼”问题,让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强起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太平林果业、红色旅游文化等资源,开展招强引优、以商招商、帮扶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成熟的市场主体,增强发展驱动力。
(三)聚力乡村振兴,共建共享发展新成果
坚持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常态化、全方位跟踪掌握易致贫返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覆盖实施动态跟踪监测、动态综合研判、动态帮扶落地,运用好政府救助平台,抓好监测帮扶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脱贫人口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养殖业、林草业、特色手工业,支持灵活就业和就业新业态,保障重点人群就业,确保产业补助资金优先用于内生动力强的脱贫人口。加强公益性岗位管理,严守岗位标准,督促履职尽责,落实动态调整。组织挖机、电焊等技术型人才就业培训,提早谋划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持续发放省外转移就业劳动力交通补助。全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力争今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村达到2个以上。积极探索村集体“优势互补”等合作发展模式,探索“农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电商服务中心、综合农特产品服务中心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聚力生态建设,共创宜居宜业新生活
坚持治理、保护、修复并重,坚决守住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加大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治理环境卫生脏乱差为重点,大力开展“三堆三乱”整治,深入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引导群众养成良好习惯,完善村庄垃圾清运管理制度,抓实抓细厕所革命,推广应用“小三格”“大三格”治理农村污水,重拳整治集镇占道经营、车辆乱停、环境脏乱等问题,打造蒋家村董家小组、莽林社区大水头小组两个人居环境示范试点。强化生态治理保护。全力保护耕地,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膜科学使用回收。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推进龙塘、龙洞、白沙水等重点水源点保护,加强太平河周边及支流污水综合治理,推动清河行动常态化、规范化。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抓实林业资源保护,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建设,推动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共建共享共治。推进绿美太平建设。深入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计划,聚焦集镇绿化亮化美化、重点河流整治和“一村一示范”,打造一批“绿美村庄”“绿美公路”“绿美社区”“绿美河湖”“绿美校园”。
(五)聚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事业新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围绕“358”目标,实施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高质量完成撤点并校工作,全力支持好服务好教育发展,着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坚持不懈抓实教师队伍建设、控辍保学、校园安全防范等工作。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深入推进普惠医疗,积极引进和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完善妇幼健康、职业健康、老龄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统筹做好创建县域医疗服务副中心各项准备工作,持续推进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工作,确保年内通过省市县验收和国家级验收。推进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推进社会救助扩面提标增效,做好优待抚恤对象和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工作,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和慈善等公益事业,抓好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及参保结构优化调整,力争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加快骨灰堂塔建成投入使用,切实做好“双拥”工作,圆满完成全年征兵任务。
(六)聚力和谐稳定,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太平。抓实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抓好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经营性自建房等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和校内安全管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农村自办宴席备案及现场指导工作,分类管控21个地质灾害监测点,筑牢森林防火安全防线,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和体系建设,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平安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矛盾纠纷“三级三次”调处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引导群众依法反映解决问题,畅通信访渠道,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化解信访案件常态化制度化,让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得到及时受理、有效解决,严厉打击电信诈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提升治理效能。持续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推动“八五”普法有效落实,加强源头治理和网格化管理,积极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推动社会治理中心下移,努力创造群众安心、安全的生活环境。继续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全力加强意识形态、民族宗教、档案、保密等工作。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级政府的一切职责、一切任务、一切要求就是抓落实,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唯实唯先,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主动加压、奋进担当,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树立忠诚担当、规范高效、务实廉洁的良好形象,努力打造组织放心、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始终坚持忠诚为政。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走深走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始终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全力推动上级和镇党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破解难题。严格规范执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自觉接受人大、社会和舆论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持续深化政务公开,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让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上公开透明运行。
(三)始终坚持实干兴政。坚持把抓落实作为重中之重,突出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强化工作推进机制,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以务实创新举措全力破解发展瓶颈和民生难题。扎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大力弘扬“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理念,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让政府工作更接地气、更合民意。
(四)始终坚持廉洁从政。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锲而不舍纠治“四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制度建设和常态监管,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全力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生态。
(五)始终坚持整改促政。从严抓实巡察审计反馈问题整改,提高思想认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主动认领问题,扛实整改责任,认清问题本质,切实端正整改态度,以最迅速的行动、最有力的举措、最务实的作风,坚决整改、全面整改、彻底整改,改出实效,推进政府工作质效双提升。
各位代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新起点谋划新征程,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太平实际,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坚定走好太平高质量发展之路,争创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实绩。各位代表,发展时不我待、重任只争朝夕。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镇人民,群策群力谋发展、同心同德干事业,全力夺取高质量发展新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太平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