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39-x-02_Z/2016-1121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太平镇 |
公开目录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日期 | 2016-11-21 |
文号 | 浏览量 | 34 |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摘帽攻坚拔寨的突破之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太平镇政府以精准扶贫为总抓手,把握机遇,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扎实苦干,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2016年工作回顾
(一)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2016年全镇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6.9%;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完成3.1亿元,同比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6329元,同比增长13.4%;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6197万元,同比减少%。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030万元,同比增长2.3%;财政总支出预计达5586万元,同比减少7.6%;截至目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亿元,同比增长13.7%,存款余额3.1亿元,同比增长37.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到4.5亿元,同比增长104.5%;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集镇经济发展得到壮大,社会资源不断丰富,为当地群众创业就业创造了更多机会,城乡统筹步伐得到推进。
(二)脱贫攻坚迈出新步伐。一是围绕“五个一批”,狠抓“七大工程”,全面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严格按照“七评法”精准识别贫困户,落实贫困户动态管理机制。全镇落实建档立卡户1721户6622人,年内发放建档立卡户贴息贷款1000万元。二是根据脱贫攻坚工作安排,结合我镇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自然条件以及群众意愿,规划建设“三个一百”工程14个,其中养殖小区6个(林下养殖园区3个、生猪养殖小区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种植小区4个,产业脱贫步伐扎实迈进。三是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由镇农科站组织太平、兴华、椅子山等十个村的村民近500人参加蔬菜、玉米等农产品种植技术培训。四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宣传落实,截至目前,太平镇易地扶贫搬迁集镇安置点有意向性报名户数520户,其中:建档立卡户468户。一期工程已于2016年2月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2月底完成项目建设,规划安置农户237户940人。
(三)产业发展取得新实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取得新突破,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胡蜂养殖、母猪分散养殖、基础母牛扩群养殖等新兴产业取得成效。全面落实科技增粮措施,举办高产玉米、大麦、青蚕豆、烟后大麦等示范样板2850亩;重点发展烤烟、蔬菜(两青作物)等产业,收购烤烟435万斤,均价28.77元/公斤,上等烟比例达64.1%,实现产值6258万元、上缴烟叶税1377万元。全面推广“321”免疫技术,共完成231579次免疫注射工作,确保了养殖业健康安全发展;完成45户、482头基础母牛扩群项目建档立卡;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规模化养殖户1个,完成投资170万元;实现肉类总产值7600吨,畜牧业总产值1.53亿元。
(四)项目投资取得新突破。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一年来组织实施各类项目30个,预计全年完成投资4.5亿元。交通方面,实施G320线至太平镇公路改扩建、新寨坡至兴华村道路硬化项目等。协助做好七龙线、大瑞铁路施工协调服务工作。农田水利方面,完成青龙山片区中低产田改造,太平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施工工作;完成石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太平镇田头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爱心水窖1377口,钻探应急抗旱水源点3个。新农村建设方面,实施省级重点村东蚌村建设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抗震安居工程580户,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社会事业方面,实施太平镇中心幼儿园、莽林小学、太平中心小学食堂和地理小学厕所修建项目等。
(五)生态建设取得新变化。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思路,全面推进“美丽太平”建设,实行生态环境建设一把手负责制,严格执行5年内禁止采伐制度。严格落实林业“一意见八方案”,实施石漠化治理和绿化造林工程,完成思茅松、车桑子和橄榄补植补造5000亩;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实施改水、改厕和改灶工程;推进太阳能等新能源应用和垃圾集中处理工艺。通过生态工程治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六)社会民生取得新发展。在教育方面,全面贯彻执行“一意见六方案”的方针,认真落实国家教育惠民政策,发放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480.4万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小学入学率均达100%,幼儿3年入学率达60%,全镇中考成绩545分以上有15人,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排名全县第四;扎实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优质课赛等教研活动,严格落实国培计划、履职晋级等培训,教师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在医疗卫生方面,医改工作顺利推进,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丰硕,全镇新农合参合率达101.45%,补偿资金728万元受益8.69万人次。积极落实“奖优免补”、“单独二孩”政策。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7356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近亿元;办理创业贷款158户,发放贷款1575万元,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110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1500人,参保率达97%;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发放城乡低保及社会救助资金1252万元,发放救济粮2.6万公斤,兑付各种补贴1129万元,惠及31606人。
(七)政府建设得到新加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委规定,文风会风明显改进,差旅费、会议费支出进一步规范,行政成本得到控制,“三公”经费压减10%。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三公”管理,积极开展村组财务清理和贫困户建档立卡核查,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各级干部廉洁办事意识增强,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提升。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正常运行,办事效率效果明显提高。
统计、档案、质监、工商、人大、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综治维稳、信访、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2017年重点工作计划
2017年是我镇实现经济社会大跨越、大发展的关键一年。为抓出新成效,创造新成绩,我们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牢牢抓住机遇、打牢发展基础、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全面做好2017年各项工作。
2017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农业总产值增长8%以上,达5.02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5%以上,达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达7180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达2625万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增长15%以上,分别达 1.3亿元和2.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达3.18亿元。完成上述目标,镇政府以脱贫攻坚为抓手,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j (一)突出抓好产业培育
农业上,落实好烤烟种植面积,力争圆满完成烤烟收购任务。积极培育林下特色种养、优质果蔬等新兴产业。全力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等项目建设。成立电子商务服务站,加大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工业上,深入实施“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助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力争培育核桃加工企业1个。积极推进宽带无线网络建设,深入实施“宽带乡村”等通信工程,推动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上,深入推进佤族文化、温泉文化、抗战文化、龙狮文化等文化品牌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加快推进扶贫整乡推进项目进度,力促集镇温泉度假村建设,不断提升太平旅游品牌知名度,争取实现旅游收入新突破。全年完成招商引资5000万元,增长25%。
(二)突出抓牢项目投资
按照前期项目抓储备,新建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跟踪的方式,研究吃透国家、省市县政策动态和投资导向,争取一批事关大局、影响深远、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挤进县级规划“盘子”。交通方面,实施好太平街至一碗水道路建设、实施好G320线至太平镇公路改扩建、兴华小学至兴华大寨子道路硬化工程续建项目,做好金岗元至曼海桥公路改建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兴华、下坝2个片区以工代赈项目申报工作,做好七0七至红旗桥公路改建工程、大瑞铁路(太平段)协调服务工作。农田水利方面,实施太平镇农业综合开发、李山村大龙洞、豪猪洞等3个坝塘修复等工程,力促山区“五小水利”项目开工建设。新农村建设方面,实施扶贫整乡推进、李山村西山头重点村建设、兴华片区开发、兴华自然村省级示范村建设、行政村整村推进、直过民族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0户。
(三)突出抓好生态建设
以怒江流域、石瓢流域、太平河流域、集镇面山等区域生态治理为重点,实施生态恢复治理、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严格林政管理,全力维护生态安全。探索建立以电代柴等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强森林火灾防控及病虫害防治,强化林政执法,继续执行最严格的林木采伐制度。稳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障全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安全。
(四)突出抓好旅游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镇依据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见初效、三年上台阶、五年见支柱”的发展思路,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发展与富民相结合、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逐步将旅游业培植成我镇的支柱产业,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大对民间龙狮文化、抗战文化、佤族文化等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力度;以怒江大峡谷旅游综合体开发为契机,实施好滇西抗战遗址遗迹群保护修缮项目,开展好滇缅公路旅游线路设计、惠通桥二战遗址公园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做好宣传和旅游资源的包装、推介,充分利用石瓢温泉资源,打造乡村温泉旅游小镇。
(五)突出抓好民生改善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一是抓实脱贫攻坚。全力推动“把产业扶贫做成产业发展,把易地扶贫做成美丽村庄,把教育扶贫做成育人成才,把生态补偿做成绿水青山,把社会兜底做成光彩事业”,全面抓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确保2018年内4个贫困村退出、546户1527人脱贫。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全力推进太平中心幼儿园、莽林幼儿园、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实施建立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行师生同考试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将“6995”信息服务平台升格“995”,建成综合为民管理服务平台。三是推进就业。提升就业再就业质量,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次。建立健全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落实好“三项贷款”扶持创业政策。四是抓好“三房”建设。抓好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民居工程建设。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认真组织开展第三次农业普查,摸清“三农”家底。继续抓好消防、地方志、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支持共青团、工会、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切实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障人士等社会群体权益,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六)突出抓好政府自身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法治理念贯穿到政府工作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执行力、公信力和创新力,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加强政府干部队伍法治培训和教育管理,提高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六个严禁专项整治和拒收红包”成果,强化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突出抓好工程建设、土地市场、房地产开发等重点领域和招标投标、设计变更、政府采购、资金使用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有关规定,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成果,加强对财政资金、机关事业单位公共资源使用管理,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着力解决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