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39-x/20240603-00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太平镇 |
公开目录 | 乡镇概况 | 发布日期 | 2024-06-03 |
文号 | 浏览量 | 239 |
太平镇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太平镇位于施甸县西北部,怒江东岸。太平镇人民政府驻地海拔1850米。东与由旺镇相连,西与龙陵县腊勐乡隔江相望,南与何元乡毗邻,北与隆阳区蒲缥镇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4.5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0.63公里,全镇总面积235平方公里。太平镇人民政府驻太平村太平街,距施甸县城53公里。全镇辖太平、莽林、等子3个社区村民委员会,蒋家、地理、李山、椅子山、兴华、东蚌、柳树水、田头、长安、龙洞、下坝、大坪子、乌木、思腊、绿水15个村民委员会,190个自然村,196个村民小组。2022年末总人口31529人。有佤族、彝族等共25个少数民族2143人。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
2022年,太平镇党委下设18个党总支,52个党支部,其中:机关事业党支部3个,村委会党支部49个。有党总支书记18人,支部书记52人。党员总数1154人,其中,女性225名,占党员总数的19.5%。35岁以下党员267名,占党员总数的23.14%;60岁以上党员390名,占党员总数的33.8%。少数民族党员77名,占党员总数的6.67%。大专以上党员214名,占党员总数的18.5%。全年,发展党员22人,正式党员26人,培养人党积极分子36人。
三、农业
2022年,太平镇农业总产值7.6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2863.8万元,林业产值714.48万元,畜牧业产值43029万元,渔业产值29.6万元。
种植业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78万亩。稳定粮食作物面积5.71万亩,产粮1.97万吨;烤烟种植面积17355亩,收购量217万公斤,均价36.12元/公斤,上等价比例75.9%,产值7838万元,税收1726万元。蔬菜面积29285亩,产量288万公斤,其他作物2630亩。
畜牧业全镇生猪存栏11.5万头,出栏13万头;肉牛存栏14775头,出栏7706头;羊存栏720只,出栏563只;家禽存栏12万羽,出栏25.5万羽。完成肉类总产量12371吨,同比增长13.43%,禽蛋总产量211吨,同比增长18.54%。
林业生产全镇森林面积256660亩,覆盖率72.25%,其中国家级公益林62947亩,省级公益林87122亩,天然林23500亩,商品林83029亩;经济林以板栗、花椒、核桃、茶叶为主。
四、第三产业
2022年,全镇有个体工商户1159户,登记注册的企业有60户,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0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366人,其中: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240余人,旅游饮食服务业120余人;上缴税金120万元,完成增加值2700万元。
五、乡村振兴
2022年,全镇有“三类对象”351户1081人,已全部落实帮扶措施,无返贫致贫。其中累计新识别“三类对象”94户287人。实施“防贫保险”,结案理赔26件,理赔金额32.24万元。凝聚各方帮扶合力,争取上级资金265.46万元,引进资金31.9万元;直接帮扶项目9个,帮助引进项目2个;组织劳务输出29人次,组织举办技能培训班18期1029人次;完成消费帮扶45.35万元。完善联农带农机制,2个企业、29个合作社与2853户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双绑”覆盖率94.99%。促进脱贫人口增收,实现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000元的脱贫户动态清零。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536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307人次;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2589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548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72个,安置脱贫劳动力445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31人。全镇1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万元(兴华村超5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50.26万元。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3733.87元,较2021年增长16.02%。
六、人居环境提升
全镇190个自然村农村人居环境均达到I档标准。54株古树全部挂牌保护,村庄绿化覆盖率58.3%。创建1个市级美丽村庄,5个县级美丽村庄。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完成户厕400座、公厕3座,完成率100%。全镇配置垃圾车8辆、垃圾箱237个,9个村(社区)完成垃圾收费覆盖,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100%,行政村生活垃圾设施覆盖50%。5个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达到下达考核指标。全镇20立方米每天及以上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座,正常运行;镇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100%。建立农村公厕、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基础公共文化、水利、道路等公共设施运行管护机制。190个自然村均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每月10日为“村庄清洁日”,严格执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红黑榜”制度。
七、基础设施建设
2022年,实施大坪子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等3个交通设施项目,投入资金3272.80万元。全镇水库坝塘29座,水塘129座,50立方米以上水池390个,自然河道4条全长32.4公里,沟渠198条,浅层地表水源305处,基本形成河湖库渠相结合,蓄、引、拦、排等各种措施相配套的农业用水体系。实施东方红水库、大落坑水库除险加固等5个水利设施项目,投入资金3920.10万元。全镇邮政网点和投递点数量与上年相比无增减,电信网点、固定电话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数量与上年一致,移动电话在网用户2.15万户,普及率83.5%,宽带接入用户4653户,全年业务收入236万元。2022年末,投入使用骨灰堂2个,在建骨灰堂5个。
八、教育体育
全镇有各类学校27所,其中小学12所,普通中学2所,幼儿园13所。各级各类在校学生3653人,其中小学2058人,普通中学910人,幼儿园685人。有教职工250人,其中小学130人,普通中学78人,幼儿园42人。有专任教师242人,其中本科学历及以上200人,比上年增加1人,专科教师38人。毕业生948人,其中小学335人,普通中学365人,幼儿园248人。小学人学率99.6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104.1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35%。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得到巩固发展,“两免一补”政策有效落实,共计发放学生资助资金211.35万元,资助各学段学生5409人次。
九、卫生健康
全镇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个,其中镇卫生院1个,村卫生室1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22个;卫生机构技术人员1337人,其中执业医师9人,执业助理医师14人;村级卫生所47人;村级卫生技术人员47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6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39张。2022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人数2.96万人,参保率98.82%。2022年,全镇住院5506人次,总费用3219.67万元,基本医保报销1764.53万元,大病报销224.75万元,医疗救助169.14万元,宛底保障3.91万元,自付中医院负担2.43万元,患者自付1054.91万元。其中住院不符合分级诊疗人员226人次,医疗总费用252.93万元,报销135.90万元,患者自付117.03万元。加强免疫接种任务完成104.22%。
十、文化旅游
全镇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18个。总计藏书3万余册。有文艺队32支,年内开展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文化娱乐活动2场次,到各村开展广场舞蹈培训3次。石瓢温泉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钾、钠、钙等多种元素,每年吸引上万名省内外游客。怒江沿线红色旅游资源有滇缅公路(80多年前修建)、大山头炮兵阵地、孩婆山战场遗迹、望江台碉堡和“滇西抗战第一枪”发生地惠通桥等遗址遗迹。
十一、社会保障
2022年,纳入农村低保812户2002人,累计发放救助金708.57万元;纳入城市低保20户21人,累计发放救助金16.22万元;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199户210人,累计发放救助金218.99万元;纳入孤儿救助6户6人,累计发放救助资金9.55万元;救助困难群众43户次118人次,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16.44万元。发放高龄补贴724人45.33万元;发放城乡低保残疾人生活补助355人24.86万元,残疾人补贴93.64万元;发放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210人1.41万元;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2204人22.04万元。全镇80周岁以上老人8969名,发放高龄补助45.33万元。全镇完成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3130人次,转移就业12580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4540人。
十二、安全生产
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40份,其中村(社区)18份、单位站所14份、企业8份。对全镇范围内加油站、学校、旅游景点、大型施工建筑、矿山等常规工作检查32次。开展宣传活动3次(防震减灾、安全生产月、食品安全宣传周),发放宣传手册1200余份。各村(社区)开展防汛、防震减灾、山洪、泥石流等突发综合自然灾害应急演练147次,组织实施沼气池、化粪池、水窖、青贮池等安全隐患大排查,共计排查4129户。为全力抓好各项安全责任措施落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多部门联合进行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大检查。推动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两个责任”。
十三、社会治理
法治教育全面覆盖,国防动员成效突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推进,缉枪治爆、禁毒防艾、防处邪教纵深推进,加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管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进一步完善,严格落实三级三次化解工作机制,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4件,调处成功13件,办结信访件67件,办结成功32件。严格落实实有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加强包保、化解、稳控、回访等网格服务管控工作,严防命案发生,2022年被评为市级平安乡镇。新冠疫情防控科学精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工作要求,因时因势应对多轮突发新冠疫情,圆满完成各阶段防控任务,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免疫接种任务完成104.22%,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