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01525946-1/20250117-00001 发布机构 施甸县姚关镇
公开目录 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 2025-01-17
文号 浏览量 0
主题词 农业、畜牧业、渔业 旅游、服务业
【脉系之乡】网络中国年·春节—— 最是粑粑有年味


姚关人向往粑粑向往年,过年了,总要吃粑粑。粑粑里那股烟火家味浓情,把团圆的味道在年里彰显得恒古流传。沿袭了几千年,不知什么时候年里开始出现了粑粑,但是丝毫不影响粑粑在年的味道里从一而终,贯穿出一份深情厚谊。

粑粑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人人爱吃粑粑,爱到连天上的月亮都称之为“月亮粑粑”,所以在粑粑的传统制作中,有一种如月亮一般大的“月亮粑粑”。在烽烟闭塞,书信迟缓,车马蹒跚的年代,外出的游子想家了,都会如古人一样看看故乡的月亮,想一想家乡的粑粑,耳畔回荡着那首弥久的童谣:“月亮粑粑打两块,想吃生肉打酒来......”,粑粑作为一种践行的伙食,家乡的信物,随游子背着行囊走过千山万水。到交通便捷,网络信息化的今天,人们依旧带着故乡去旅行,指尖轻触手机屏幕,思念就可以触手可及,乡愁不会再显得那么孤独。唯一不变的是对那热气腾腾粑粑的思念,对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炉夜话,烤着粑粑过大年的场景。当年的最后一轮月亮,在腊月逐渐由圆变缺,年也就越来越近,年味也就越来越浓,远行的游子都要在时间轮回“蚕食”完月亮粑粑之前回家,与家人一起舂粑粑,同聚万家灯火,吃粑粑,品年味,话团圆。

“三十晚上家家砧板响”,以前家家户户都要在石臼里舂粑粑,把舂好的粑粑制作成粑粑锤,粑粑锤再切成粑粑丝。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老百姓过年形式多样,充满了丰富性和趣味性,从而简化了一些繁琐的过程,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让年变得更舒适,“舂粑粑”的变成“买粑粑”,归根结底就是“吃粑粑”。形成了“以前过年都很忙,忙来忙去忙个吃,现在过年都很闲,闲来闲去到处逛”的局面。尽管如此,简化而不淡化年味,买粑粑也有自己的讲究,一定要钟情于街坊邻居口口相传的老品牌!哪家的劲道?哪家的好吃?哪家的寻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从吃中再次回味那份久违的乡愁,从吃中回味那份成长而不变的年味。

街头巷尾有着大大小小的粑粑作坊,都在加班加点的赶着“年味”。这些生产作坊都是经过岁月流金保存下来,老百姓最信赖的品牌。一家人一个产业几代传承,凝聚匠心,传统技艺。

每到年关,粑粑作坊忙得不亦乐乎,一袋袋大米在这里被加工,变幻出不同的粑粑,形成了不同的系列,饭米主打一个白净,粑粑饼、月亮粑粑、粑粑锤、粑粑丝、粑粑片;糯米加入草本配料讲究色彩,黄花粑粑、紫米粑粑、苏子粑粑;圆形的,条形的,丝状的,布袋状的应有尽有,实现了粑粑的“整形美容”。

在这些传统的品种当中,也融入了“年”的私人订制款——雕刻粑粑,因为除了吃以外,过年供奉“粑粑”也是人们的习俗,这是一份民以食为天的敬意,也是一种生活中对幸福团圆的留守。用粑粑捏成葫芦,代表着“福禄”,采用一些雕刻的木质模具,制作出“十二生肖闹春”,“百花迎春”,“年年有余”等一些吉祥图案的粑粑。现在的粑粑机械和人工配合,保留了“塑”的传统,塑粑粑是一种传统技艺要求手法和手感合一,面对着机械输送出加工好的米料,师傅们施展着最后的手艺,手与料合二为一,行云流水连绵不绝,在与机械时间的赛跑中,团团圆圆的粑粑洒满了案板,就犹如一个模具里烙出一样。

年味也就是粑粑的一日三餐,长的是粑粑丝,粑粑丝就要长长久久,“苤菜根,鸡肉汤,小绿菠菜加点汤,团团圆圆家业旺.......”还是“豆腐肠,土鸡蛋,掐上一把豌豆尖,葱姜洒上长久满......”鲜美的汤肴搅拌着粑粑丝,年的滋味更盛浓;团的是月亮粑粑,月亮粑粑就要团团圆圆,一家人围炉夜话,通红的柴火烤着月亮粑粑,孩子听着老人讲着故事,爆竹千声,万家灯火,家有年味,岁月长圆。

来源:姚关镇宣传办

文字:张天理图片:张天理编辑:杨 艳责任编辑:陈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