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6-1/20240620-00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姚关镇 |
公开目录 | 乡村振兴 | 发布日期 | 2024-06-20 |
文号 | 浏览量 | 6 |
栽秧,是农耕社会的印记,更是老百姓“民以食为天”的基础保障。在施甸县姚关镇一带,栽秧曾是乡村里雨水天最愉快的农忙,“栽秧要提前定日子”是姚关人的习俗,日子定好之后,就在一系列的准备中掰着手指头算。“人是铁,饭是钢,3月就把谷泡满,四月撒,5月长,6月禾苗青青壮,到了芒种好栽秧”。
快乐的栽秧季在有节奏的歌谣中拉开了序幕。走进姚关镇蒜园村,久违的栽秧再次映入眼帘,拔秧、耙田、栽秧,大家紧锣密鼓你追我赶,欢声笑语中,秧苗簌簌插入一平如镜的田里。延伸禾苗青青倒映着天高水蓝,像碧绿的绸缎,烘托在乡村前面渲染成一幅清晰靓丽的栽秧图。
家住姚关镇蒜园村大汉庄二组,今年30岁的张志,虽然从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和田地打交道,但是栽秧对于他来说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在他流转的20多亩水田里,村子里的栽秧好手们正在栽着秧。看着绿油油的秧苗,神奇如放电影一般速度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落地生根,张志满心欢喜,忍不住都要跟着秀上几手。“自己是一名热衷土地的农民,这些年来,借助村子里的土地自己发展种养殖,虽然实现了创业梦,但是对于粮食来说,也算得上是一个‘烧柴不见山,吃米不见糠’的门外汉,对栽秧的印象很模糊,如今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栽秧人,内心无比兴奋,一块水田即满足了水产养殖,又确保了粮食生产,感觉丰收在望。”
“我家的田里好多年不栽秧了,今年栽上了感觉特别亲,我邀约了邻居老姐妹来帮忙,大家重操旧业,手艺一点也没有落下,干起活来都特别有精神”!家住蒜园村的杨发娣开心地说。
据悉,施甸县姚关镇蒜园村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一直牢牢的把握住耕地属性不动摇,始终把持着杜绝土地非粮化的底线思维,面对着老百姓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从“土地种粮食”到“土地发展经济”的转变,积极探索出一条“水产和粮食相互套种”的发展新模式,让一块水田即发展了经济又保障了粮食生产,使创业者回归劳动本色,稻花香里说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