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33022015259234k-/2019-0325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文化和旅游局 |
公开目录 | 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信息公开 | 发布日期 | 2019-03-25 |
文号 | 浏览量 | 306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平洞”景区,明万历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85年,永昌参将邓子龙到此抗缅平叛时,取洞为房,并题名“清平洞”,寓战乱平息,人民安居乐业之意。清平洞由此得名。
“半山半湖特来此地寻秘境,一亭一洞何须世外问桃园”,横批“水月洞天”。这就是清平洞对远道而来的大家最朴实的问候,此地就是桃园,此地就是秘境,欢迎大家的到来!
邓子龙(1531—1598年),江西人,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万历十一、二年(1583),地方土司和缅军封建势力内外勾结,进犯边界。朝廷派邓子龙将军到此平叛。施甸契丹后裔莽廷瑞积极参战,作出了很大贡献。邓子龙在云南戍边十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离开云南,同年到了朝鲜半岛,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中朝联军取得胜利、日本宣告失败的战争)后于1598年牺牲在异国他乡。邓子龙援朝殉国后,朝鲜为他建立庙宇,世代铭记。
“记忠烈祠”的碑刻是1995 年新复制的,而真迹就在我右上方这个名为记碑亭的亭中。(邓子龙将军平叛御侮,驻守姚关,三战三胜,万历十五年,在姚关土城内建恤忠祠,立了这块碑,以表纪念。碑总共刻有约2400个字。院北的小亭,有李根源先生所写的“邓将军烹象处”的石碑。拾级而上,有一看山亭。看山亭是邓子龙将军赏景的地方。
“平南开此洞,呼之谓清平,若问开洞者,虎冠乃丰城。”邓子龙的这首诗,记载了辟洞的原委。右边的一饮泉,常年有水不枯,清澈见底,水冬温夏凉,周边的百姓闲游时都是直接手捧就喝了。往里就是将军雅居了,这个窗洞可以采光,夕阳西下,奔于作战的邓将军也会在此看着夕阳,忧国思家。这是一火塘,将军和战士们在此于夜幕之下,篝火堆边低眉续谈,旁边的“银瓶”,当时是有岩水下滴入瓶,不溢不竭,随手便可舀来,就可“煮酒论英雄”,洞虽不大,我们也能回想起塘火边温情的一幕。这壁上的石台,相传是将军夏天午休的卧床。石床前的石桌,原来刻着棋盘,是邓子龙与将士弈棋处也是研究作战图的石桌。洞中石壁上刻有许多诗文。《清平洞》诗曰:洞里神仙洞外春,清平不问旧将军。静观杨柳依依绿,满笑桃花灼灼(zhuó)春。醉问几杯销白昼,闲拖一帚看浮云。围棋未了千年局,倦展诸夷纳贡文。洞外石崖上“倚剑”两个大字也是邓子龙将军亲笔题写的。
前面就是荷花池,这一棵桑树已经有206年历史了,由折7道的七星桥进去,池中的八角亭名为“磨剑亭”,一个多月之后,池中将会“莲叶何田田”,再过一个月将又是“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景。
祠堂摆放有邓将军的塑像,邓将军到过很多地方,云南、江西、东南沿海,朝鲜,都有供奉将军的祠堂,大家可以给将军行个礼!
我们看到的这些格子门,都来自施甸摩苍寺,2007年为他们装上外边的保护壳。左边的属于明代木雕,上面有很多细致的故事,二十四孝、八仙过海、开心献佛等等,寓意都是说要尊老爱幼,心中有爱,不怕困难等。右边的是清代木雕。
我们面前这一棵风华正茂的玉兰花很特别,玉兰花是杨善洲生前最喜欢的花,这株玉兰是我们善洲老书记亲手栽种,从大亮山移种到这里,我们知道,玉兰花寓意纯洁、高贵、忠贞,花随人品,人随花性,象征老书记倾尽一生忠诚于人民,廉洁为百姓的赤诚之心。老书记生前的遗愿是(念石上内容):死后骨灰分三份安葬,一份与妻子合葬于祖坟守候先祖;一份葬于林场雪松之下守候承诺;一份葬于清平洞玉兰树下守候忠诚。像有一首歌唱的“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这就是老书记的忠魂,老书记和邓将军并非一个时代,却能将同样高贵的精神一脉相承。现在我们看,上面是邓将军,这里是老书记,忠臣良将共居一堂,接受人们的缅怀与膜拜。当我第一次在心中默默念出这首不是诗却胜似史诗的遗愿时,心中对善洲精神的肃然起敬比起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一花一木一春秋,玉兰花开便知洲。”